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10
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
页 |
Ⅰ. 前言 | 第12-25
页 |
1. 氧化亚氮和甲烷的源与汇 | 第12-13
页 |
2. 温室效应气体氧化亚氮形成的微生物学分子机理 | 第13-18
页 |
2.1 氧化亚氮形成的生物化学 | 第13-15
页 |
2.2 反硝化作用的分子生物学 | 第15-17
页 |
2.2.1 编码Nar的基因 | 第15
页 |
2.2.2 编码Nir的基因 | 第15-16
页 |
2.2.3 编码Nor的基因 | 第16
页 |
2.2.4 编码Nos的基因 | 第16-17
页 |
2.3 硝化作用的分子生物学 | 第17-18
页 |
2.3.1 编码AMO的基因 | 第17
页 |
2.3.2 编码HAO的基因 | 第17-18
页 |
2.3.3 编码NOR的基因 | 第18
页 |
3. 甲烷氧化菌的甲烷单加氧酶和分子生态学 | 第18-25
页 |
3.1 甲烷单加氧酶(MMO) | 第19-21
页 |
3.1.1 SMMO | 第19-20
页 |
3.1.2 pMMO | 第20-21
页 |
3.2 甲烷氧化菌的分子生态学 | 第21-25
页 |
3.2.1 功能基因探针 | 第21
页 |
3.2.2 针对16S rRNA的系统发育基因探针 | 第21-23
页 |
3.2.3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sation,FISH) | 第23
页 |
3.2.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trophoresis) | 第23-25
页 |
Ⅱ. 材料与方法 | 第25-33
页 |
1. 设施栽培土壤氧化亚氮释放的研究 | 第25-28
页 |
1.1 试验地点 | 第25
页 |
1.2 试验项目 | 第25-26
页 |
1.2.1 设施栽培土壤和露地土壤氧化亚氮的释放量 | 第25
页 |
1.2.2 灌水试验 | 第25
页 |
1.2.3 不同施氨水平试验 | 第25-26
页 |
1.2.4 不同肥料类型试验 | 第26
页 |
1.2.5 不同氮肥形态试验 | 第26
页 |
1.2.6 温度对氧化亚氮释放的影响 | 第26
页 |
1.2.7 不同pH试验 | 第26
页 |
1.2.8 不同碳源物质试验 | 第26
页 |
1.3 氧化亚氮的采集与测定 | 第26-27
页 |
1.4 硝化细菌的计数 | 第27-28
页 |
2. 设施栽培土壤甲烷氧化的研究 | 第28-30
页 |
2.1 供试土壤 | 第28
页 |
2.2 试验项目 | 第28-29
页 |
2.2.2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甲烷氧化的贡献研究 | 第28
页 |
2.2.3 不同含水量土壤的甲烷氧化活性 | 第28
页 |
2.2.4 不同氮源对土壤氧化甲烷的影响 | 第28
页 |
2.2.5 不同碳源对土壤氧化甲烷的影响 | 第28-29
页 |
2.2.6 葡萄糖与通气对土壤氧化甲烷的影响 | 第29
页 |
2.3 甲烷测定 | 第29
页 |
2.4 甲烷氧化菌的分离 | 第29-30
页 |
2.4.1 甲烷氧化菌培养基(NMS) | 第29
页 |
2.4.2 富集 | 第29-30
页 |
2.4.3 分离纯化 | 第30
页 |
2.4.4 碳源试验(纯培养) | 第30
页 |
3. 异养型硝化细菌特性研究 | 第30-33
页 |
3.1 异养型硝化细菌的分离 | 第30
页 |
3.1.1 培养基组成 | 第30
页 |
3.1.2 富集分离 | 第30
页 |
3.2 碳源和氮源试验 | 第30
页 |
3.3 氨化和硝化作用试验 | 第30
页 |
3.4 分离菌株反硝化活性 | 第30-31
页 |
3.5 异养型亚硝化细菌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31-33
页 |
3.5.1 显微摄影 | 第31
页 |
3.5.2 16S rDNA的PCR扩增和测序 | 第31
页 |
3.5.3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1-33
页 |
Ⅲ. 结果与讨论 | 第33-50
页 |
3.1 设施栽培土壤氧化亚氮释放及其微生物机理的研究 | 第33-38
页 |
3.1.1 设施栽培和露地栽培中氧化亚氮的释放通量 | 第33
页 |
3.1.2 灌水对氧化亚氮释放量和相关菌群的影响 | 第33-34
页 |
3.1.3 不同施氮水平对氧化亚氮释放通量和相关菌群的影响 | 第34-35
页 |
3.1.4 不同肥料种类对氧化亚氮释放量和相关菌群的影响 | 第35-36
页 |
3.1.5 不同氮肥形态对氧化亚氮释放量和相关菌群的影响 | 第36-37
页 |
3.1.6 温度对土壤氧化亚氮释放的影响 | 第37-38
页 |
3.1.7 pH和碳源对氧化亚氮释放的影响 | 第38
页 |
3.2 设施栽培土壤甲烷氧化的研究 | 第38-44
页 |
3.2.1 不同大棚土壤的甲烷氧化活性 | 第38-39
页 |
3.2.2 土壤微生物对甲烷氧化的作用 | 第39
页 |
3.2.3 土壤不同含水量对甲烷氧化的影响 | 第39-40
页 |
3.2.4 不同氮源物质对土壤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40-41
页 |
3.2.5 不同碳源物质对土壤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41
页 |
3.2.6 不同甲醇浓度对甲烷氧化的影响 | 第41-42
页 |
3.2.7 葡萄糖对土壤氧化甲烷的影响 | 第42-43
页 |
3.2.8 葡萄糖的通气实验 | 第43
页 |
3.2.9 甲烷氧化菌分离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 | 第43-44
页 |
3.3 异养型硝化细菌特性的研究 | 第44-50
页 |
3.3.1 不同碳源对分离菌株生长和产亚硝酸的影响 | 第44-45
页 |
3.3.2 不同氮源对菌株HN生长和产亚硝酸的影响 | 第45
页 |
3.3.4 菌株HN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 | 第45
页 |
3.3.5 菌株HN的反硝化作用 | 第45-47
页 |
3.3.5 菌株HN 16S rRNA序列的测定 | 第47-49
页 |
3.3.6 Rhodococcus sp.菌株HN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9-50
页 |
Ⅴ.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