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制举科目与及第士人考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一) 唐代科举的通论性研究 | 第9-10页 | (二) 唐代制举的专题性研究 | 第10-13页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3-15页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15页 | (一) 研究难点 | 第15页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页 | 第一章 唐代制举与科目述略 | 第15-31页 | 第一节 史料所见唐代制举的要素及特点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唐代制举科目与天子诏制的关系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唐代制举科目设置情况 | 第18-31页 | 一、文制举相关科目设置情况 | 第18-28页 | 二、武制举相关科目设置情况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唐代制举登科士人名录 | 第31-72页 | 第一节 文制举科目 | 第31-61页 | 一、与纳谏有关的科目 | 第31-40页 | 二、文学辞藻相关科目 | 第40-47页 | 三、才识杰出相关科目 | 第47-51页 | 四、逸人举相关科目 | 第51-53页 | 五、学识博通相关科目 | 第53-55页 | 六、与儒学相关的科目 | 第55-56页 | 七、与经学相关的科目 | 第56-57页 | 八、与礼法相关的科目 | 第57-58页 | 九、与品行相关的科目 | 第58页 | 十、与吏治相关的科目 | 第58-59页 | 十一、品秩居下的官员应举科目 | 第59-60页 | 十二、选拔地方官员的科目 | 第60-61页 | 第二节 武制举科目 | 第61-66页 | 一、猛士举 | 第61-62页 | 二、将帅举 | 第62页 | 三、才堪将帅科 | 第62-63页 | 四、智谋将帅科 | 第63页 | 五、识洞韬略堪任将相科 | 第63页 | 六、武足安边科 | 第63页 | 七、临难不顾,殉节宁邦科 | 第63-64页 | 八、武艺超伦科 | 第64页 | 九、知合孙吴,可运筹决胜科 | 第64页 | 十、军谋越众科 | 第64-65页 | 十一、军谋弘远堪任将帅科 | 第65页 | 十二、军媒弘达,材任边将科 | 第65-66页 | 第三节 统属性制举 | 第66-68页 | 一、四科举 | 第66页 | 二、八科举 | 第66-67页 | 三、岳牧举 | 第67-68页 | 第四节 科目不明的制举 | 第68-72页 | 一、应制及第 | 第68-72页 | 二、求贤标准不明确的科目 | 第72页 | 第三章 唐代制举科目分析 | 第72-86页 | 第一节 唐代制举科目及第人数统计 | 第72-79页 | 第二节 唐代制举科目的求贤标准与唐代制举的时代特征 | 第79-86页 | 一、唐代制举科目的求贤标准 | 第79-80页 | 二、唐前期至盛唐时期的制举时代特征(618年—756年) | 第80-83页 | (一) 高宗朝制举规模的初步形成 | 第81页 | (二) 武则天对制举的改革——选拔范围的扩大与武制举的正式设立 | 第81-82页 | (三) 政局动荡中睿宗朝制举的相对停滞 | 第82页 | (四) 玄宗朝制举的巧立繁目与博搜广才 | 第82-83页 | 三、唐代中后期制举的时代特点(756年—828年) | 第83-86页 | (一) 德宗朝制举科目设置的承上启下 | 第83页 | (二) 唐宪宗务取实才,革弊整风的制举气象 | 第83-84页 | (三) 穆宗与敬宗对制举科目的守成不易 | 第84-86页 | 第四章 唐代制举及第士人分析 | 第86-100页 | 第一节 唐代制举及第人的籍贯分布 | 第86-93页 | 第二节 唐代制举及第士人的图表统计分析 | 第93-96页 | 第三节 制举及第人士授官情况 | 第96-100页 | 一、贤良方正类科目 | 第96-97页 | 二、文学辞藻类科目 | 第97页 | 三、军谋将帅类科目 | 第97页 | 四、才行学识类科目 | 第97-98页 | 五、政术吏理类科目 | 第98页 | 六、草泽隐逸类科目 | 第98-99页 | 七、经术儒学类科目 | 第99-100页 | 附录:制举科目登科士人信息汇编 | 第100-121页 | 结语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