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8
页 |
Abstract | 第8-10
页 |
常用英文缩写词表 | 第10-11
页 |
前言 | 第11-14
页 |
1 甘桔汤的中医理论研究 | 第11
页 |
2 甘桔汤现代研究进展 | 第11
页 |
3 国内外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研究概况 | 第11-12
页 |
4 本课题的切入点 | 第12-14
页 |
第一章 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文献评述 | 第14-31
页 |
1 用于评价二药(“药对”)相互作用的国内外方法 | 第14-20
页 |
· 等高线法(Isobologram) | 第14-16
页 |
· 改良的等高线法(Tallarida.R.J) | 第16
页 |
· 中效法 | 第16
页 |
· 效应面法 | 第16-17
页 |
· Q值法 | 第17-18
页 |
· 参数法和映射法 | 第18
页 |
· 方差分析法 | 第18-20
页 |
2 用于中药复方的国内外评价方法 | 第20-22
页 |
· 析因分析法(又称拆方分析法) | 第20-21
页 |
· 正交分析法 | 第21
页 |
· 均匀设计法 | 第21-22
页 |
· 撤药分析法 | 第22
页 |
· 正交t值法 | 第22
页 |
· 聚类分析法 | 第22
页 |
3 应用药物相互作用方法于复方研究中的意义 | 第22-31
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植化部分 | 第31-44
页 |
第一节 桔梗皂苷的提取 | 第31-35
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
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1
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5
页 |
· 桔梗饮片和野生桔梗药材皂苷得率比较 | 第31-33
页 |
· 桔梗皂苷提取工艺流程 | 第33-35
页 |
第二节 桔梗皂苷的纯度鉴定 | 第35-37
页 |
· 实验材料 | 第35
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
页 |
· 桔梗皂苷元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5
页 |
· 总皂苷中皂苷含量测定 | 第35
页 |
· 实验结果 | 第35-37
页 |
· 标准曲线 | 第35-36
页 |
· 皂苷含量测定 | 第36-37
页 |
第三节 甘草皂苷的分离提取 | 第37-44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
页 |
· 药物与试剂 | 第37
页 |
· 仪器 | 第37
页 |
· 方法 | 第37-39
页 |
· 结果 | 第39-44
页 |
· 甘草皂苷得率及 TLC鉴别结果 | 第39-40
页 |
· 甘草皂苷中甘草酸含量的测定 | 第40-41
页 |
· 甘草皂苷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41-44
页 |
第三章 实验研究—药理部分 | 第44-72
页 |
第一节 体内实验 | 第44-52
页 |
· 桔梗甘草皂苷对小鼠耳肿胀炎症模型的作用 | 第44-47
页 |
· 实验材料 | 第44
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4
页 |
· 实验方法 | 第44
页 |
· 运用改良的等高线法进行数据处理 | 第44-46
页 |
· 讨论 | 第46-47
页 |
· 桔梗甘草皂苷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 | 第47-51
页 |
· 实验材料 | 第47
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7
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
页 |
· 运用改良的等高线法进行数据处理 | 第47-49
页 |
· 讨论 | 第49-51
页 |
· 讨论 | 第51-52
页 |
第二节 体外实验 | 第52-72
页 |
· 桔梗甘草皂苷对 LPS刺激的 RAW·细胞释放 TNF-α的影响 | 第52-57
页 |
· 实验材料 | 第52
页 |
· 实验仪器 | 第52
页 |
· 实验方法 | 第52-53
页 |
· 实验结果 | 第53-55
页 |
· 讨论 | 第55-57
页 |
· 桔梗甘草皂苷对 LPS刺激下 RAW·细胞释放 IL-1的影响 | 第57-62
页 |
· 实验材料 | 第57
页 |
· 实验仪器 | 第57
页 |
· 实验方法 | 第57-58
页 |
· 实验结果 | 第58-60
页 |
· 讨论 | 第60-62
页 |
· 桔梗甘草对静息态 RAW·细胞释放 NO含量的影响 | 第62-67
页 |
· 实验材料 | 第62
页 |
· 实验仪器 | 第62
页 |
· 实验方法 | 第62-63
页 |
· 实验结果 | 第63-65
页 |
· 讨论 | 第65-67
页 |
· 甘草桔梗皂苷对酪氨酸酶抑制的合并效应研究 | 第67-72
页 |
· 实验材料 | 第67
页 |
· 实验仪器 | 第67
页 |
· 实验方法 | 第67
页 |
· 实验结果 | 第67-69
页 |
· 讨论 | 第69-72
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72-77
页 |
一、甘草桔梗合用药效机制方面的小结 | 第72-73
页 |
二、合并用药方法的小结 | 第73-74
页 |
三、二药相互作用的应用意义 | 第74-75
页 |
· 为复方分析方法的分析结论提供评价 | 第74-75
页 |
· 药物相互作用是一个多因素事件 | 第74-75
页 |
· 单药量效作用情况在该药剂量变化的复方分析中是一个必知因素 | 第75
页 |
· 相互作用方法为研究复方作用机制提供了更清晰的思路 | 第75
页 |
· 与复方分析方法相结合有助于发现复方中有价值的“药对” | 第75
页 |
四、国内药物相互作用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75-77
页 |
· 各种复方分析方法在复方分析中的应用前提亟待总结归纳 | 第75
页 |
· 相互作用方法应更适宜中药复方的研究特点 | 第75-77
页 |
附录1: 文献综述 | 第77-82
页 |
附录2: PharmtoolsPro的使用步骤 | 第82-83
页 |
附录3: Calcusyn软件使用方法 | 第83-84
页 |
附录4: 照片 | 第84-86
页 |
附录5: 发表论文和参加课题 | 第86-87
页 |
致谢 | 第87-88
页 |
声明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