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
页 |
Abstract | 第7-11
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
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
页 |
·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及目标 | 第12-13
页 |
· 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 | 第12
页 |
·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 | 第12-13
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
页 |
·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实行国家干预,并成为开发落后地区的重要措施之一 | 第13-14
页 |
·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 | 第14
页 |
· 重视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和培训过程的改革 | 第14-15
页 |
· 重视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 | 第15
页 |
· 保护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 第15
页 |
· 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5-17
页 |
· 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15-16
页 |
· 生产力发展理论 | 第16
页 |
· 教育经济学理论 | 第16-17
页 |
·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 第17
页 |
· 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 第17-18
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19
页 |
第二章 吉林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 第19-23
页 |
· 吉林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现状 | 第19-20
页 |
· 吉林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及资源 | 第19
页 |
· 吉林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状况 | 第19-20
页 |
· 吉林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3
页 |
·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学生人数少,素质偏低 | 第20
页 |
·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学生人数少,素质偏低 | 第20-21
页 |
·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师资薄弱,教学质量不高 | 第21
页 |
· 课程设置不合理,供求矛盾突出 | 第21
页 |
·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落后 | 第21-22
页 |
· 毕业生就业困难 | 第22-23
页 |
第三章 吉林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潜力与制约因素 | 第23-29
页 |
· 吉林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潜力分析 | 第23-26
页 |
· 数量庞大的低素质农村劳动力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 | 第23-24
页 |
· 社会对各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大 | 第24
页 |
· 国家宏观政策支持不强 | 第24-25
页 |
· 农村经济的发展 | 第25
页 |
·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 第25-26
页 |
· 农民思想观念的改变 | 第26
页 |
· 吉林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26-29
页 |
· 各级政府、培训机构和农民的意识不强 | 第26-27
页 |
·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 第27
页 |
· 劳动与教育部门认证、准入、监督执法能力不强 | 第27
页 |
· 经费投入不足 | 第27-28
页 |
· 各级政府的管理体制不科学 | 第28-29
页 |
第四章 吉林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 第29-36
页 |
·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 第29
页 |
· 理顺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 第29-30
页 |
· 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 第30-32
页 |
· 完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调整优化县乡村教育结构 | 第30
页 |
· 加强农科教和“三教”统筹,促进农村教育的普职渗透 | 第30-31
页 |
· 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开拓农村公、私立教育并存的道路 | 第31
页 |
· 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宣传推广农业新技术 | 第31-32
页 |
· 建立农民科技书屋,为农民提供健康的学习环境 | 第32
页 |
· 依托各种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 第32
页 |
· 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保障 | 第32-33
页 |
·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 | 第32
页 |
· 广泛吸引民间资本 | 第32-33
页 |
·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 第33
页 |
· 健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就业体系 | 第33-34
页 |
· 加快制度创新,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 第33
页 |
· 发展各级各类职业中介组织,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 第33
页 |
· 以需求定培训,提高培训人员的就业率 | 第33-34
页 |
· 深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 第34-36
页 |
· 革新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 第34
页 |
· 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 第34
页 |
· 根据岗位培训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 第34
页 |
·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 第34-35
页 |
· 实行产教结合 | 第35-36
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36-37
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
页 |
致谢 | 第39-40
页 |
作者简历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