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第1-8
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
页 |
中文摘要 | 第11-14
页 |
论文正文 抑郁个体对情绪刺激负性注意偏向的抑制特点及ERP 研究 | 第14-101
页 |
1 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 第14-29
页 |
· 问题提出 | 第14-16
页 |
· 文献回顾 | 第16-28
页 |
·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28
页 |
·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 第28-29
页 |
2 大学生抑郁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40
页 |
· 研究目的 | 第29
页 |
· 研究对象 | 第29-30
页 |
· 研究工具 | 第30-31
页 |
· 研究程序 | 第31
页 |
· 统计方法 | 第31
页 |
· 结果 | 第31-39
页 |
· 大学生的抑郁状况 | 第31-34
页 |
· 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4-39
页 |
· 大学生抑郁水平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 第34-35
页 |
· 大学生抑郁水平的人口学特点 | 第35-37
页 |
· 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心理影响因素 | 第37-39
页 |
· 讨论 | 第39-40
页 |
3 情绪刺激筛选研究——情绪面孔和情绪词汇 | 第40-47
页 |
· 研究目的 | 第40
页 |
· 研究对象 | 第40
页 |
· 研究材料 | 第40-41
页 |
· 研究程序 | 第41-42
页 |
· 统计方法 | 第42
页 |
· 结果 | 第42-46
页 |
· 情绪面孔的评价 | 第42-44
页 |
· 情绪词汇的评价 | 第44-46
页 |
· 讨论 | 第46-47
页 |
4 抑郁个体对情绪刺激的分心抑制特点研究——负启动任务以及ERP 研究 | 第47-63
页 |
· 研究目的 | 第47
页 |
· 研究对象 | 第47-48
页 |
· 研究材料 | 第48
页 |
· 研究程序 | 第48-50
页 |
· 负启动任务的行为学研究 | 第48-49
页 |
· 负启动任务的 ERP 研究 | 第49-50
页 |
· 统计方法 | 第50
页 |
· 结果 | 第50-61
页 |
· 行为学被试基本情况 | 第50-51
页 |
· 三组被试负启动任务的正确率 | 第51-52
页 |
· 三组被试负启动任务的反应时 | 第52-53
页 |
· 三组被试在负启动任务中的分心抑制特点 | 第53-55
页 |
· 三组被试负启动任务的ERP 波幅及峰潜伏期 | 第55-61
页 |
· 讨论 | 第61-63
页 |
5 抑郁个体对情绪刺激的返回抑制特点研究——线索靶子任务以及ERP 研究 | 第63-80
页 |
· 研究目的 | 第63
页 |
· 研究对象 | 第63
页 |
· 研究材料 | 第63
页 |
· 研究程序 | 第63-65
页 |
· 线索靶子任务的行为学研究 | 第64-65
页 |
· 线索靶子任务的 ERP 研究 | 第65
页 |
· 统计方法 | 第65-66
页 |
· 结果 | 第66-78
页 |
· 三组被试线索靶子任务的正确率 | 第66
页 |
· 三组被试线索靶子任务的反应时 | 第66-69
页 |
· 三组被试在线索靶子任务中的返回抑制特点 | 第69-70
页 |
· 三组被试线索靶子任务的ERP 波幅及峰潜伏期 | 第70-78
页 |
· 讨论 | 第78-80
页 |
6 抑郁个体对情绪刺激的干扰抑制特点研究——Stroop 任务以及ERP 研究 | 第80-89
页 |
· 研究目的 | 第80-81
页 |
· 研究对象 | 第81
页 |
· 研究材料 | 第81
页 |
· 研究程序 | 第81-82
页 |
· Stroop 任务的行为学研究 | 第81-82
页 |
· Stroop 任务的 ERP 研究 | 第82
页 |
· 统计方法 | 第82
页 |
· 结果 | 第82-88
页 |
· 三组被试Stroop 任务的正确率 | 第82
页 |
· 三组被试Stroop 任务的反应时 | 第82-84
页 |
· 三组被试在 Stroop 任务中的干扰抑制特点 | 第84
页 |
· 三组被试Stroop 任务的ERP 波幅及峰潜伏期 | 第84-88
页 |
· 讨论 | 第88-89
页 |
7 抑郁个体对情绪刺激的效价评价研究 | 第89-93
页 |
· 研究目的 | 第89
页 |
· 研究对象 | 第89
页 |
· 研究材料 | 第89
页 |
· 研究程序 | 第89-90
页 |
· 统计方法 | 第90
页 |
· 结果 | 第90-92
页 |
· 三组被试情绪刺激评价任务的信度分析 | 第90-91
页 |
· 三组被试对情绪刺激的评价分数 | 第91
页 |
· 三组被试在情绪刺激评价任务中的反应时 | 第91-92
页 |
· 讨论 | 第92-93
页 |
8 总讨论 | 第93-99
页 |
· 大学生的抑郁特点及影响因素 | 第93-95
页 |
· 抑郁个体负性注意偏向的抑制特点及ERP 研究 | 第95-98
页 |
· 分心抑制、返回抑制和干扰抑制与注意网络的关系 | 第95-96
页 |
· 抑郁个体对负性刺激的抑制不足是抑郁的状态特征还是特质特征? | 第96
页 |
· 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产生是由于易化机制还是抑制机制的作用? | 第96-97
页 |
· 抑郁个体对负性刺激的抑制不足反映了注意的定向成分还是解除成分? | 第97
页 |
· 注意偏向对抑郁症状来说是原因、结果还是特征? | 第97-98
页 |
· 抑郁个体对情绪刺激的效价评价研究 | 第98
页 |
·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 第98-99
页 |
9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99
页 |
· 创新点 | 第99
页 |
· 不足 | 第99
页 |
10 本研究的总结论 | 第99-101
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9
页 |
附录1 研究用量表 | 第109-122
页 |
附录2 被试知情同意书 | 第122-124
页 |
文献综述 | 第124-136
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6
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工作情况 | 第136-137
页 |
后记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