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探索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10
页 | Abstract | 第10-13
页 | 引言 | 第13-14
页 |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 第14-16
页 | (一) 什么是审美性教学 | 第14-15
页 | (二) 诗歌审美性教学的意义 | 第15-16
页 | 二、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面对的问题 | 第16-21
页 | (一) 曲解高考要求,造成诗歌教学目标错位 | 第16-17
页 | (二) 教学理念上忽视诗歌文本的审美特征 | 第17-18
页 | (三) 教学过程上的程式化,教学方法上的单一化 | 第18-19
页 | (四) 教师在诗歌审美性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丧失 | 第19-20
页 | (五) 学生的个性化审美体验被忽视 | 第20-21
页 | 三、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的效用原则 | 第21-28
页 | (一) 诗歌文本是永恒的审美客体 | 第21-22
页 | (二) 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个性化审美体验过程 | 第22-26
页 | (三) 教师主导下的诗歌教学过程本身是审美创造过程 | 第26-27
页 | (四) 创设审美性教学环境是实现诗歌审美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 第27-28
页 | 四、实现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的基本策略 | 第28-46
页 | (一) 拓宽学生诗歌审美的视界 | 第28-30
页 | (二) 提升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 | 第30-34
页 | (三) 注重引导学生的审美性学习 | 第34-40
页 | (四) 诗歌审美性教学的课堂策略 | 第40-46
页 | 注释 | 第46-47
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
页 | 致谢 | 第49-50
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
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