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8
页 |
Abstract | 第8-10
页 |
导言 | 第10-11
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1-26
页 |
1 道德脱离 | 第11-17
页 |
· 道德脱离的理论背景 | 第11-12
页 |
· 道德脱离的概念与结构 | 第12-13
页 |
· 道德脱离的测量 | 第13-14
页 |
· 道德脱离的相关研究 | 第14-17
页 |
2 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 | 第17-21
页 |
· 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概念和理论 | 第18
页 |
· 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测量方法 | 第18-20
页 |
· 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差异 | 第20-21
页 |
· 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儿童家庭环境的差异 | 第21
页 |
3 父母教养方式 | 第21-23
页 |
· 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 | 第21-22
页 |
·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影响 | 第22-23
页 |
4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道德脱离、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之间的关系 | 第23-24
页 |
5 问题提出 | 第24-25
页 |
6 研究意义 | 第25-26
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第26-37
页 |
1 被试 | 第26
页 |
2 研究工具 | 第26-36
页 |
· 初中生道德脱离的测量 | 第26-28
页 |
· 初中生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测量 | 第28-29
页 |
·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 | 第29-30
页 |
· 初中生个人背景信息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 | 第30-36
页 |
3 施测方法和程序 | 第36-37
页 |
· 施测 | 第36
页 |
· 数据处理 | 第36-37
页 |
第三部分 结果 | 第37-46
页 |
1 初中生道德脱离的特点 | 第37
页 |
2 初中生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的特点 | 第37-38
页 |
3 初中生道德脱离与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的关系 | 第38-39
页 |
4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道德脱离的关系 | 第39-41
页 |
5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的关系 | 第41-43
页 |
6 道德脱离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43-46
页 |
· 初中生道德脱离在其父母教养方式与其自身主动性攻击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43-44
页 |
· 初中生道德脱离在其父母教养方式与其自身反应性攻击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44-46
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46-51
页 |
1 初中生道德脱离的特点 | 第46-47
页 |
· 初中生道德脱离的性别差异 | 第46
页 |
·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初中生道德脱离的影响 | 第46-47
页 |
2 初中生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的特点 | 第47
页 |
3 初中生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与道德脱离的关系 | 第47
页 |
4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道德脱离的关系 | 第47-48
页 |
5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关系 | 第48-49
页 |
6 父母教养方式、初中生道德脱离与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的关系 | 第49-50
页 |
7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50-51
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51-52
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
页 |
附录1 | 第60-61
页 |
附录2 | 第61-62
页 |
附录3 | 第62-63
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64
页 |
致谢 | 第6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