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
页 |
ABSTRACT | 第4-6
页 |
目录 | 第6-8
页 |
引言 | 第8-12
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9
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0
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0
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0-12
页 |
· 比较研究的方法 | 第10-11
页 |
· 归纳推理法 | 第11-12
页 |
第一章 反垄断法损害赔偿与民事损害赔偿在目的设置上的分野 | 第12-19
页 |
· 理论基点:竞争是法益而非民事权利 | 第12-16
页 |
· 竞争非权利 | 第12-14
页 |
· 对“竞争权”理论的质疑 | 第14-16
页 |
· 民事损害赔偿中的“填补论”对于反垄断法损害赔偿的不相容性 | 第16-19
页 |
· 民事损害赔偿中的“填补论” | 第16
页 |
· “填补论”不能适用于反垄断法损害赔偿 | 第16-17
页 |
· 反垄断法损害赔偿的主要目的 | 第17-19
页 |
第二章 反垄断法损害赔偿请求权构成上的独特性 | 第19-27
页 |
· 民事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构成要件 | 第19-21
页 |
· 反垄断法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构成要件 | 第21-25
页 |
· 反垄断法损害赔偿请求权构成要件与民事损害赔偿请求权构成要件的差异 | 第25-27
页 |
第三章 反垄断法损害赔偿与民事损害赔偿在实现上的差异 | 第27-33
页 |
· 管辖法院上的差异 | 第27-28
页 |
· 公权力机关介入程度上的差异 | 第28-31
页 |
· 诉讼时效的差异 | 第31-33
页 |
第四章 反垄断法损害赔偿请求权与民事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竞合分析 | 第33-39
页 |
· 竞合论与非竞合论 | 第33-36
页 |
· 竞合论 | 第33-34
页 |
· 非竞合论 | 第34
页 |
· 本人的主张及理由 | 第34-36
页 |
· 非竞合论与反垄断法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实现 | 第36-39
页 |
· 反垄断法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唯一依据是反垄断法 | 第36-37
页 |
· 反垄断法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须依反垄断法确定 | 第37-39
页 |
第五章 我国反垄断法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兼评《反垄断法草案》的相关条文 | 第39-46
页 |
· 反垄断法损害赔偿制度只能依赖《反垄断法》得以确立 | 第39-41
页 |
· 缺陷一:间接地将民法作为反垄断法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 | 第39-40
页 |
· 缺陷二:条文空洞简单没有可操作性 | 第40-41
页 |
· 合理构建我国反垄断法损害赔偿制度 | 第41-46
页 |
· 我国反垄断应明文规定损害赔偿请求权 | 第41-42
页 |
· 我国未来反垄断法应当规定双倍损害赔偿请求权 | 第42-46
页 |
结语 | 第46-47
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
页 |
致谢 | 第50-51
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