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1 小麦赤霉病及禾谷镰刀菌 | 第11-12页 |
1.1.1 小麦赤霉病的分布 | 第11页 |
1.1.2 小麦赤霉病发病特点及侵染模式 | 第11-12页 |
1.1.3 小麦赤霉病危害性 | 第12页 |
1.2 小麦赤霉病毒素的危害 | 第12页 |
1.3 小麦赤霉病毒素DON的合成 | 第12-13页 |
1.4 小麦赤霉病DON合成的调控 | 第13-14页 |
1.5 丝状真菌中组蛋白调控 | 第14-15页 |
1.6 组蛋白调控与次生代谢的关系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29页 |
2.1 基因敲除 | 第16-23页 |
2.1.1 供试菌株及载体 | 第16页 |
2.1.2 主要培养基及配方 | 第16-19页 |
2.1.4 实验方法 | 第19-23页 |
2.2 突变体表型分析 | 第23-25页 |
2.2.1 供试菌株 | 第23页 |
2.2.2 试剂盒及培养基配方 | 第23-24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3 磷酸化位点突变载体及互补载体构建 | 第25-27页 |
2.3.1 PKA磷酸化位点的预测 | 第25页 |
2.3.2 点突变载体及互补载体引物设计 | 第25页 |
2.3.3 载体构建 | 第25-27页 |
2.4 RNA-seq分析 | 第27-29页 |
2.4.1 收集菌丝样品并送样 | 第27页 |
2.4.2 RNA-seq数据处理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禾谷镰刀菌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的敲除及表型分析 | 第29-40页 |
3.1 禾谷镰刀菌乙酰转移酶基因的敲除 | 第29-30页 |
3.1.1 .禾谷镰刀菌中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基因HATs的鉴定 | 第29页 |
3.1.2 .基因敲除转化子验证 | 第29-30页 |
3.2 禾谷镰刀菌乙酰转移酶基因突变体菌株表型鉴定结果 | 第30-37页 |
3.2.1 sas3,gcn5,elp3,rtt109 缺失突变体菌株生长速率下降 | 第30-31页 |
3.2.2 gcn5 突变体不产孢,sas3和rtt109 突变体孢子形态异常 | 第31-33页 |
3.2.3 sas3和gcn5 突变体丧失有性生殖过程 | 第33-34页 |
3.2.4 sas3、elp3 突变体仅能在接种点发病,rtt109 突变体致病力下降 | 第34-36页 |
3.2.5 sas3,gcn5 突变体几乎不产毒,hat1,elp3 突变体产毒下降 | 第36-37页 |
3.3 sas3 突变体功能回复验证和亚细胞定位 | 第37-38页 |
3.4 讨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PKA和 Sas3 对次生代谢途径的调控 | 第40-54页 |
4.1 外源cAMP增加禾谷镰刀菌DON的产量 | 第40-41页 |
4.2 cAMP处理可以刺激产毒相关的细胞分化 | 第41-42页 |
4.3 cAMP可以恢复hat1,elp3 突变体菌株产毒,cAMP不能恢复 gcn5,sas3 突变体菌株产毒 | 第42页 |
4.4 WT、sas3、PKA突变体的RNA-seq数据分析 | 第42-53页 |
4.4.1 RNA-seq返回数据重复性分析结果 | 第42-43页 |
4.4.2 转录差异基因 | 第43-44页 |
4.4.3 sas3,pka突变体转录差异基因功能注释及富集 | 第44-47页 |
4.4.4 sas3,pka突变体相关转录差异基因分析及功能富集 | 第47-52页 |
4.4.5 Tri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52页 |
4.4.6 PKA 和 Sas3 共同调控 H3K14 乙酰化修饰水平 | 第52-53页 |
4.5 讨论 | 第53-54页 |
第五章 Sas3是cAMP信号途径的下游 | 第54-57页 |
5.1 禾谷镰刀菌Sas3 含有两个个潜在的PKA磷酸化位点 | 第54页 |
5.2 点突变菌株的功能鉴定 | 第54-56页 |
5.2.1 SAS3-SA点突变及互补菌株的获得 | 第54页 |
5.2.2 SAS3-SA点突变菌株生长表型部分恢复,产毒未得到恢复 | 第54-56页 |
5.3 讨论 | 第56-57页 |
第六章 Sas3和Gcn5、Rtt109、Elp3 存在功能的重叠 | 第57-61页 |
6.1 双敲突变体菌株均获得 | 第57页 |
6.2 sas3rtt109,sas3 gcn5,sas3elp3,sas3sas2 双敲突变体生长速率降低 | 第57-58页 |
6.3 sas3 gcn5 双敲突变体不产孢,双敲突变体产孢率均下降 | 第58-59页 |
6.4 双敲突变体均不致病 | 第59-60页 |
6.5 讨论 | 第60-61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录 | 第67-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作者简介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