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一)选题来源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第9-1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三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 第14-1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5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5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5页 |
五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 第15-18页 |
(一)人学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二)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中“早期”的界定 | 第16-17页 |
(三)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关系 | 第17-18页 |
第1章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 第18-26页 |
1.1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时代背景 | 第18-21页 |
1.1.1 社会经济基础 | 第18-19页 |
1.1.2 阶级基础 | 第19页 |
1.1.3 生活背景 | 第19-21页 |
1.2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21-26页 |
1.2.1 古希腊哲学蕴含的人学思想 | 第21-23页 |
1.2.2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学思想 | 第23-24页 |
1.2.3 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人学思想 | 第24-26页 |
第2章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逻辑演进过程 | 第26-36页 |
2.1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起点 | 第26-27页 |
2.2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初步探索 | 第27-30页 |
2.2.1 在《莱茵报》工作时期:探讨和阐释人的思想自由及物质利益 | 第27-28页 |
2.2.2 创办《德法年鉴》时期:探讨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联系与区别 | 第28-30页 |
2.3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系统探索 | 第30-33页 |
2.3.1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即人的解放 | 第30-31页 |
2.3.2 《神圣家族》:对“抽象的人”思想的清除 | 第31-33页 |
2.4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形成 | 第33-36页 |
2.4.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33-34页 |
2.4.2 《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人” | 第34-36页 |
第3章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 第36-52页 |
3.1 主要内容 | 第36-47页 |
3.1.1 人的本质 | 第36-39页 |
3.1.2 人的异化 | 第39-42页 |
3.1.3 人的解放 | 第42-44页 |
3.1.4 人的发展 | 第44-47页 |
3.2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特征 | 第47-52页 |
3.2.1 过渡性 | 第47-48页 |
3.2.2 实践性 | 第48-50页 |
3.2.3 批判性 | 第50-52页 |
第4章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52-60页 |
4.1 有助于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 第52-55页 |
4.2 有助于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 第55-58页 |
4.3 有助于推进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