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室内PM(2.5 )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2.1 室内PM(2.5 )污染特征研究 | 第14-17页 |
1.2.2 PM(2.5 )的来源解析 | 第17-21页 |
1.2.3 PM(2.5 )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 第21-22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4.1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5-36页 |
2.1 株洲市城市背景及研究区概况 | 第25-26页 |
2.2 室内外PM(2.5 )样品采集与化学组分分析 | 第26-31页 |
2.2.1 细颗粒物样品采集 | 第26-30页 |
2.2.2 PM(2.5 )中金属元素组分分析步骤 | 第30-31页 |
2.3 PM(2.5 )采集与化学组分检测误差 | 第31页 |
2.3.1 PM(2.5 )采集误差分析和质量控制 | 第31页 |
2.3.2 PM(2.5 )化学组分检测误差分析和质量控制 | 第31页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1-34页 |
2.4.1 相关性分析、T检验和U检验 | 第31-32页 |
2.4.2 富集因子分析(EF) | 第32页 |
2.4.3 源解析方法 | 第32-34页 |
2.5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 第34-36页 |
2.5.1 US 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 第34-35页 |
2.5.2 参数不确定性的蒙特卡洛模拟 | 第35-36页 |
第三章 住宅室内外PM(2.5 )污染水平分布特征研究 | 第36-53页 |
3.1 株洲市室外环境污染形势 | 第36-44页 |
3.1.1 首要污染物变化规律和主要污染物年度变化特征 | 第36-37页 |
3.1.2 基于改进灰色聚类关联法的株洲市空气质量评价 | 第37-38页 |
3.1.3 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月变化特征 | 第38-39页 |
3.1.4 颗粒物日变化特征分析 | 第39-41页 |
3.1.5 气态污染物日变化特征分析 | 第41-44页 |
3.2 株洲市区住宅室内外细颗粒物污染水平 | 第44-51页 |
3.2.1 住宅室内/外PM(2.5 )污染水平时间变化和季节性特征 | 第45-48页 |
3.2.2 住宅室内/外PM(2.5 )污染浓度水平变化特征 | 第48-49页 |
3.2.3 室外环境对室内PM(2.5 )的影响及相关关系 | 第49-5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住宅室内外PM(2.5 )化学组分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 第53-77页 |
4.1 室内外PM(2.5 )中化学组分含量特征分析 | 第53-63页 |
4.1.1 住宅室内外PM(2.5 )中无机元素污染特征 | 第53-54页 |
4.1.2 PM(2.5 )载带的重金属元素浓度水平及季节变化特征 | 第54-56页 |
4.1.3 颗粒物化学组分比较 | 第56-58页 |
4.1.4 不同区域和不同住宅重金属含量分布 | 第58-62页 |
4.1.5 住宅室内/外环境金属成分含量分布特征 | 第62-63页 |
4.2 住宅室内外PM(2.5 )源解析 | 第63-74页 |
4.2.1 元素富集程度分析 | 第61-66页 |
4.2.2 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解析过程与结果 | 第66-71页 |
4.2.3 PMF源解析分析过程与结果 | 第71-74页 |
4.3 不同源解析方法解析结果对比分析 | 第74-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基于住宅室内外PM(2.5 )来源的健康风险评价 | 第77-86页 |
5.1 风险评价中输入参数分布 | 第77-79页 |
5.1.1 暴露浓度分布的确定 | 第77页 |
5.1.2 暴露参数的确定 | 第77-79页 |
5.2 基于本地化参数实测的健康风险分析 | 第79-81页 |
5.3 不确定性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81-85页 |
5.3.1 株洲市大气PM(2.5 )中重金属元素非致癌风险 | 第81-82页 |
5.3.2 株洲市大气PM(2.5 )中重金属元素致癌风险 | 第82-83页 |
5.3.3 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83-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90页 |
6.1 结论 | 第86-8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9页 |
附录 | 第99-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