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5页 |
1.1 引言 | 第7-8页 |
1.2 联吡啶类化合物的选择及相关合成方法探究 | 第8-13页 |
1.2.1 选择合适的联吡啶类配体 | 第8页 |
1.2.2 合成2-芳基取代喹啉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8-13页 |
1.3 联吡啶类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 第13-21页 |
1.3.1 联吡啶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 第13-18页 |
1.3.2 2-吡啶基喹啉类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 第18-21页 |
1.4 铁离子的识别与检测 | 第21-23页 |
1.4.1 荧光探针对Fe~(3+)的识别 | 第21-22页 |
1.4.2 离子色谱化学发光法(IC-CLD)对铁离子的识别 | 第22-23页 |
1.5 课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5-43页 |
2.1 喹啉类衍生物物的合成及机理的探究 | 第25-34页 |
2.1.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25-27页 |
2.1.2 2-芳基取代喹啉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7-32页 |
2.1.3 机理的探究与验证实验 | 第32-34页 |
2.2 联吡啶类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34-38页 |
2.2.1 联吡啶铜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34-35页 |
2.2.2 联吡啶镍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35-38页 |
2.3 铁离子(Fe~(2+)/Fe~(3+))荧光探针的设计及性质研究 | 第38-43页 |
2.3.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38-39页 |
2.3.2 铁离子识别设计方案 | 第39-41页 |
2.3.3 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 第41页 |
2.3.4 电荷迁移机理的讨论(MLCT和LMCT) | 第41-42页 |
2.3.5 分子光“开”“关”传感器的设计 | 第42页 |
2.3.6 推测其成核机制 | 第42-4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3-64页 |
3.1 合成2-芳基喹啉类衍生物方法的机理探究 | 第43-51页 |
3.1.1 反应机理的推测 | 第41-44页 |
3.1.2 反应机理的验证 | 第44-49页 |
3.1.3 通过机理分析产率 | 第49-50页 |
3.1.4 分析喹啉环与杂环之间的共平面性 | 第50-51页 |
3.2 溶液中铁离子(Fe~(2+)/Fe~(3+))含量的测定及光电性能的研究 | 第51-64页 |
3.2.1 溶液中铁离子(Fe~(2+)/Fe~(3+))的识别 | 第51-53页 |
3.2.2 滴定曲线和检测限的测定 | 第53-56页 |
3.2.3 Benesi-Hildebrand plot和 Jobs plot | 第56-57页 |
3.2.4 铁离子(Fe~(2+)/Fe~(3+))含量的测定 | 第57-58页 |
3.2.5 温度和pH对体系的影响 | 第58-59页 |
3.2.6 L1+Fe~(2+)和L1+Fe~(3+)荧光传感机理的探究 | 第59-61页 |
3.2.7 电致化学发光分析和电荷迁移(MLCT-LMCT) | 第61-62页 |
3.2.8 Fe~(2+)/Fe~(3+)与探针L1 的成核机制分析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4-85页 |
个人简介 | 第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