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8页 |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0-17页 |
· 国内研究的综述 | 第10-14页 |
·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 第14-17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重点解决的问题 | 第17-18页 |
第2章 “人肉搜索”及网络隐私权的界定与特点 | 第18-28页 |
· “人肉搜索”的发展里程 | 第18-19页 |
· “人肉”、“人肉搜索”及“人肉搜索引擎” | 第19-22页 |
· “人肉搜索”中的“人肉” | 第19页 |
· 广义“人肉搜索”与狭义“人肉搜索” | 第19-21页 |
· “人肉搜索引擎”与“人肉搜索” | 第21-22页 |
· “人肉搜索”的信息流动特点 | 第22-23页 |
· “人肉搜索”是大规模自发的网民集体参与 | 第22页 |
· “人肉搜索”是网民智慧的积木式叠加 | 第22-23页 |
· 网络隐私权的界定及特点 | 第23-28页 |
· 网络隐私概念及特征 | 第23-24页 |
· 网络隐私权的界定与内容 | 第24-26页 |
· 网络隐私权的特点 | 第26-28页 |
第3章 “人肉搜索”与网络隐私权冲突及保护现状 | 第28-35页 |
· “人肉搜索”与网络隐私权冲突现状 | 第28-29页 |
·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现状 | 第29-35页 |
· 我国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有法律资源 | 第29-32页 |
·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不足 | 第32-35页 |
第4章 创新管理,政府在网络隐私权保护大有作为 | 第35-48页 |
· 两种模式比较分析——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选择 | 第35-37页 |
· 加快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提供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保障 | 第37-43页 |
· 在民事一般法里规定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人格权 | 第37-38页 |
· 合理平衡各种隐私利益关系 | 第38页 |
· 制定专门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法 | 第38-39页 |
· 明确“人肉搜索”涉及侵权的行为主体及其法律责任 | 第39-43页 |
· 加快政府信息化及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 第43-44页 |
· 成立专门的网络隐私保护机构,加强对网民隐私权的保护 | 第44-45页 |
· 建设新型网络文化,筑造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文化保障 | 第45-46页 |
· 弘扬诚信上网,落实网络实名制改革 | 第46-48页 |
第5章 网络经营行业者与网民的自我行为控制 | 第48-55页 |
· 网络经营行业者适度责任制度 | 第48-50页 |
· 强化“把关人”角色,重视网络管理 | 第48-49页 |
· 开发隐私保护技术,提高网络安全 | 第49-50页 |
· 成立民间人肉搜索真相调查团,探索成立网络管理NGO | 第50页 |
· 网络用户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自我约束 | 第50-55页 |
· 提高对网络隐私权的自我保护意识 | 第51页 |
· 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实现心理层面的自我约束 | 第51-52页 |
· 坚持自省和慎独,形成网络环境下的自律习惯 | 第52-55页 |
结束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人肉搜索历年重大事件(2001-2010.02) | 第62-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