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甘草研究概述 | 第10-13页 |
1.2.2 药用甘草质量评价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6-17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2.1.2 气候与水文 | 第16页 |
2.1.3 地形地貌 | 第16-17页 |
2.1.4 土壤与植被 | 第17页 |
2.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17页 |
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17-18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2.4.1 生长指标测定 | 第18页 |
2.4.2 生理指标测定 | 第18-20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生长发育变化研究 | 第21-25页 |
3.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株高变化 | 第21-22页 |
3.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主茎粗变化 | 第22-23页 |
3.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复叶数变化 | 第23-24页 |
3.4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主根粗变化 | 第24-25页 |
4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生理特性影响研究 | 第25-40页 |
4.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光合生理变化研究 | 第25-31页 |
4.1.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净光合速率变化 | 第25-26页 |
4.1.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叶片气孔导度变化 | 第26-27页 |
4.1.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叶片蒸腾速率变化 | 第27-28页 |
4.1.4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叶片胞间CO2浓度变化 | 第28-29页 |
4.1.5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叶绿素a含量变化 | 第29-30页 |
4.1.6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叶绿素b含量变化 | 第30-31页 |
4.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研究 | 第31-34页 |
4.2.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第31-32页 |
4.2.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第32-33页 |
4.2.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 | 第33-34页 |
4.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膜脂过氧化指标变化研究 | 第34-36页 |
4.3.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丙二醛含量变化 | 第34-36页 |
4.4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保护酶活性变化研究 | 第36-40页 |
4.4.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变化 | 第36-37页 |
4.4.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光过氧化物酶(POD)含量变化 | 第37-38页 |
4.4.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光过氧化氢酶(CAT)含量变化 | 第38-40页 |
5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对甘草产量及品质研究 | 第40-48页 |
5.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对甘草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5.1.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对甘草产量的影响 | 第40页 |
5.1.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对甘草药理活性影响 | 第40-41页 |
5.2 甘草品质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8页 |
5.2.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 第41-42页 |
5.2.2 甘草品质形成因素主成分分析 | 第42-48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48-51页 |
6.1 讨论 | 第48-49页 |
6.2 结论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