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s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土遗址病害特征研究 | 第11页 |
1.2.2 冻融循环作用对土体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11-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遗址土的基本物理与力学性质研究 | 第16-26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基本物理性质测定试验 | 第16-21页 |
2.2.1 颗粒分析 | 第16-19页 |
2.2.2 界限含水率 | 第19页 |
2.2.3 室内击实 | 第19-21页 |
2.3 土体基本力学性质 | 第21-25页 |
2.3.1 土的强度特性 | 第21-23页 |
2.3.2 土的压缩特性 | 第23-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冻融循环作用下遗址土的抗剪强度特性 | 第26-37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试验设计与试验流程 | 第26-29页 |
3.2.1 试验设计 | 第26-27页 |
3.2.2 试验仪器 | 第27-28页 |
3.2.3 制样过程 | 第28-29页 |
3.3 土的抗剪性能分析 | 第29-36页 |
3.3.1 冻融循环作用下循环次数对土体抗剪性能的影响 | 第30-32页 |
3.3.2 冻融循环作用下含水率对土体抗剪性能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3 冻融循环作用下温度幅度对土体抗剪性能的影响 | 第34-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冻融循环作用下遗址土的崩解特性 | 第37-45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试验方案与操作步骤 | 第37-39页 |
4.2.1 试验设计 | 第37页 |
4.2.2 试验仪器 | 第37-38页 |
4.2.3 试样制作 | 第38页 |
4.2.4 崩解试验流程 | 第38-39页 |
4.3 土样的崩解形态分析 | 第39-41页 |
4.4 崩解试验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4.4.1 冻融循环作用下土样崩解量与时间变化分析 | 第41-43页 |
4.4.2 冻融循环作用对土体崩解时间的影响 | 第43-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冻融循环作用下遗址土的微观结构特性 | 第45-56页 |
5.1 引言 | 第45页 |
5.2 冻融作用下土的微观结构试验 | 第45-48页 |
5.2.1 试验仪器 | 第45-46页 |
5.2.2 试样制作 | 第46-47页 |
5.2.3 电镜扫描图像的选取 | 第47-48页 |
5.3 土样微观结构图像信息处理 | 第48-49页 |
5.3.1 数值图像处理 | 第48-49页 |
5.3.2 校准图形尺寸单位 | 第49页 |
5.3.3 图像参数选取 | 第49页 |
5.4 土体微观结构图像定性分析 | 第49-52页 |
5.4.1 冻融循环作用下不同冻融次数的土样微观结构图像对比分析 | 第49-51页 |
5.4.2 冻融循环作用下不同含水率的土样微观结构图像对比分析 | 第51-52页 |
5.5 土体微观孔隙参数定量分析 | 第52-55页 |
5.5.1 冻融循环作用下孔隙分布变化 | 第52-53页 |
5.5.2 冻融循环作用下孔隙定向频率变化 | 第53-54页 |
5.5.3 冻融循环作用下孔隙度变化 | 第54-5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