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催化加氢概况 | 第13-18页 |
1.2.1 加氢催化剂 | 第13-16页 |
1.2.2 催化加氢反应机理 | 第16页 |
1.2.3 加氢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2.4 加氢催化剂的发展 | 第17-18页 |
1.3 纳米催化剂发展的概述 | 第18-19页 |
1.3.1 纳米催化剂的特点 | 第18-19页 |
1.4 液相还原法制备贵金属催化剂 | 第19-23页 |
1.4.1 液相还原法制备催化剂的原理及其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2 金属纳米颗粒的生成机理 | 第20页 |
1.4.3 液相还原法制备的金属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5 RU基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1.5.1 Ru基催化剂的应用 | 第23-25页 |
1.5.2 Ru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5-26页 |
1.5.3 Ru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27页 |
1.6 国内外关于催化双酚A加氢的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1.6.1 双酚A催化加氢制备双酚A加氢的反应历程 | 第29-30页 |
1.7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1.7.1 选题依据 | 第30页 |
1.7.2 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32-37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2-33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2-3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3-34页 |
2.2.1 活性炭的预处理 | 第33页 |
2.2.2 液相还原法制备Ru/C催化剂催化剂(水中) | 第33-34页 |
2.2.3 液相还原法制备Ru/M催化剂催化剂(PC中) | 第34页 |
2.2.4 液相还原法制备Ru/M催化剂催化剂(水中氢气还原) | 第34页 |
2.3 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 第34-35页 |
2.3.1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34页 |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4-35页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5页 |
2.3.4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测试(BET) | 第35页 |
2.4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 | 第35页 |
2.4.1 Ru基催化剂用于催化双酚A加氢 | 第35页 |
2.5 产物分析 | 第35-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液相还原法制备RU基催化剂的规律研究 | 第37-59页 |
3.1 前言 | 第3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3.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7页 |
3.2.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7页 |
3.2.3 催化剂性能评价 | 第37-38页 |
3.3 催化体系的选择 | 第38页 |
3.4 载体对RU基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38-46页 |
3.4.1 不同载体的Ru基催化剂的结构研究 | 第39-46页 |
3.5 催化剂负载量对RU/C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6页 |
3.6 催化剂制备温度对RU/C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3.7 催化剂制备压力对RU/C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3.8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 第48-52页 |
3.8.1 反应前后的Ru/C催化剂结构研究 | 第49页 |
3.8.2 TEM表征结果 | 第49-50页 |
3.8.3 XRD表征结果 | 第50-51页 |
3.8.4 XPS表征结果 | 第51页 |
3.8.5 BET表征结果 | 第51-52页 |
3.9 不同溶剂制备的RU/C催化剂活性的研究 | 第52-53页 |
3.10 水相中不同还原剂对RU/C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53-58页 |
3.10.1 不同还原剂制备的Ru/C催化剂的结构研究 | 第53-58页 |
3.11 本章总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RU催化剂催化双酚A加氢的反应工艺研究 | 第59-65页 |
4.1 前言 | 第5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9-60页 |
4.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9页 |
4.2.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59页 |
4.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59-60页 |
4.3 温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 溶剂的影响 | 第61-62页 |
4.5 压力的影响 | 第62-63页 |
4.6 催化剂用量对RU/C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第65-67页 |
结论与创新点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页 |
6.2 创新点 | 第67页 |
6.3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
教育经历 | 第81页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
论文 | 第81页 |
专利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