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页 |
第五节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 第13-1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3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榜样教育的基本问题概述 | 第15-27页 |
第一节 榜样的含义、特征及类型 | 第15-19页 |
一、榜样的含义 | 第15页 |
二、榜样的特征 | 第15-18页 |
三、榜样的类型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榜样教育的内涵、特征及类型 | 第19-23页 |
一、榜样教育的内涵 | 第19-20页 |
二、榜样教育的特征 | 第20-21页 |
三、榜样教育的类型 | 第21-23页 |
第三节 榜样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 | 第23-27页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二、社会学习理论 | 第24-25页 |
三、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教育理论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榜样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27-38页 |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榜样教育(1949-1956) | 第27-30页 |
一、榜样教育的社会背景: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 | 第27-28页 |
二、榜样教育的主题:学英雄、争立功与艰苦创业 | 第28页 |
三、榜样教育的主要效用: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 | 第28-30页 |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榜样教育(1956-1966) | 第30-32页 |
一、榜样教育的社会背景: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展 | 第30页 |
二、榜样教育的主题:学习雷锋及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 | 第30-31页 |
三、榜样教育的主要效用:塑造了人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精神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文革期间的榜样教育(1966-1976) | 第32-33页 |
一、榜样教育的社会背景:以阶级斗争为纲 | 第32页 |
二、榜样教育的主题:学习反潮流“英雄” | 第32页 |
三、榜样教育的主要效用: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 第32-33页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前期的榜样教育(1976-2002) | 第33-35页 |
一、榜样教育的社会背景:建设“四个现代化”及改革开放 | 第33页 |
二、榜样教育的主题:学习各领域的典型模范人物 | 第33-34页 |
三、榜样教育的主要效用:引发了青年人对人生价值实现的思考 | 第34-35页 |
第五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的榜样教育(2002——) | 第35-38页 |
一、榜样教育的社会背景: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 | 第35-36页 |
二、榜样教育的主题:学习具有精神引领意义的各类年度人物 | 第36-37页 |
三、榜样教育的主要效用:助推了精神家园的构筑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新中国榜样教育的发展规律 | 第38-43页 |
第一节 榜样教育社会背景与价值内涵的变化 | 第38-39页 |
一、榜样教育社会背景日渐复杂 | 第38-39页 |
二、榜样教育价值内涵不断扩展 | 第39页 |
第二节 榜样人物特点和选树方式的变化 | 第39-41页 |
一、榜样人物特点越来越鲜活生动 | 第39-40页 |
二、榜样选树方式渐趋民主多样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榜样教育对象、内容和教育模式的发展变化 | 第41-43页 |
一、榜样教育对象日显个性化和层次化 | 第41页 |
二、榜样教育内容由单一到丰富 | 第41页 |
三、榜样教育模式由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榜样教育现实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43-46页 |
第一节 传统榜样教育受到偶像崇拜的冲击 | 第43-44页 |
一、传统榜样的评价标准受到质疑 | 第43页 |
二、偶像崇拜导致榜样教育缺乏感召力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榜样教育内容与方式方法夸大化、简单化、形式化 | 第44-45页 |
一、榜样教育内容呈现夸大化 | 第44页 |
二、榜样教育方式简单化 | 第44-45页 |
三、榜样教育方法形式化 | 第45页 |
第三节 榜样的选树和培育机制不完善 | 第45-46页 |
一、榜样选树过程缺乏民主性 | 第45页 |
二、榜样后期培育机制不完善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榜样教育有效发展的对策思考 | 第46-51页 |
第一节 更科学合理地选取和树立榜样 | 第46-48页 |
一、选取具有先进性、民族性、时代性的榜样 | 第46-47页 |
二、选取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大众心理需求和个体价值追求 | 第47页 |
三、选树的榜样要形象鲜明且真实多样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合理设定榜样教育目标 | 第48页 |
一、社会性与个性的统一 | 第48页 |
二、德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 第48页 |
第三节 创新榜样教育方法,多渠道发展榜样教育 | 第48-51页 |
一、利用现代人偶像崇拜趋势,创新榜样教育 | 第48-49页 |
二、利用社会环境的影响推进榜样教育 | 第49页 |
三、创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榜样教育协同体系 | 第49-50页 |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实施榜样教育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