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论党的十七大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新发展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
页 | ABSTRACT | 第4-6
页 | 目录 | 第6-9
页 | 绪论 | 第9-15
页 | · 选题及其意义 | 第9-10
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
页 |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4
页 | · 本文新意 | 第14-15
页 | 第一章 对财产性收入的理性分析 | 第15-24
页 | · 财产性收入的一般理解 | 第15-18
页 | · 财产性收入的概念解读 | 第15-16
页 | · 财产和财产权的概念界定 | 第16-17
页 | · 财产、财产权和财产性收入的关系 | 第17-18
页 | · 财产性收入的构成及特点 | 第18-21
页 | · 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构成及特点 | 第18-20
页 | · 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构成及特点 | 第20-21
页 | · 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前提条件 | 第21-24
页 |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 第21-22
页 | · 居民有财可理为重要前提 | 第22
页 | · 法律保护私产为可靠保障 | 第22-23
页 | · 以财产不贬值为必要条件 | 第23-24
页 | 第二章 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意义重大 | 第24-32
页 | · 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理论意义 | 第24-27
页 | · 财产性收入是新时期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再应用 | 第25
页 | · 财产性收入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的重要形式 | 第25-27
页 | · 财产性收入是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的体现 | 第27
页 | · 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现实意义 | 第27-32
页 | · 体现藏富于民的治国理念 | 第28
页 | · 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意愿 | 第28-29
页 | · 有利于扩大国内经济需求 | 第29-30
页 | · 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 第30-32
页 | 第三章 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及问题 | 第32-46
页 | · 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现状 | 第33-38
页 | · 财产性收入的态势比率分析 | 第33-34
页 | · 财产性收入来源渠道分析 | 第34-35
页 | · 财产性收入的地区差异分析 | 第35-36
页 | · 财产性收入城乡差距分析 | 第36-37
页 | · 财产性收入的阶层差异分析 | 第37-38
页 | · 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存在的问题 | 第38-46
页 | · 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存在问题 | 第38-40
页 | ·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不合理 | 第40
页 | · 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低 | 第40-41
页 | · 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备 | 第41-42
页 | · 财产性收入分布结构不合理 | 第42-43
页 | · 财产性收入获取途径比较狭窄 | 第43-46
页 | 第四章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具体途径 | 第46-67
页 | · 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土地财产性收入 | 第46-49
页 | · 明晰农民土地财产权 | 第47
页 | · 积极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 第47-48
页 | · 改革土地征用制度 | 第48-49
页 | · 完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 | 第49-53
页 | ·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 第49-50
页 | ·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 第50-52
页 | · 建立劳动者收入正常增长与支付的保障机制 | 第52-53
页 | · 发展资本市场,加强合理监管 | 第53-55
页 | · 建立多层次规范的资本市场体系 | 第53-54
页 | · 不断完善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机制 | 第54-55
页 | · 改善收入分布结构,扩展投资渠道 | 第55-58
页 | · 努力改善分布结构 | 第55-56
页 | · 积极拓展投资渠道 | 第56-58
页 | · 优化政策环境,体现社会公平 | 第58-67
页 | · 合法保护财产收入 | 第58-61
页 | · 完善公平税收制度 | 第61-64
页 | · 保持物价长期稳定 | 第64-65
页 | ·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 第65-67
页 | 结语 | 第67-68
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
页 | 致谢 | 第71-72
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奖励 | 第72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