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3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3-18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13-14页 |
· 主要试剂 | 第13页 |
· 主要仪器 | 第13-14页 |
· 实验方法 | 第14-15页 |
· 槲皮素脂质体纳米粒的制备及物理性质测定方法 | 第14-15页 |
· 空白纳米脂质体的制备 | 第15页 |
· 肝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 第15-17页 |
· 实验动物 | 第15页 |
· 造模方法 | 第15页 |
· 分组 | 第15-16页 |
· 喂养护理 | 第16页 |
· 治疗 | 第16页 |
· 样本采取 | 第16页 |
· 肝功能指标的检测 | 第16-17页 |
· 肝组织标本大体观察 | 第17页 |
· 肝组织病理学检测 | 第17页 |
· 统计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18-31页 |
· 槲皮素脂质体纳米粒及空白脂质体纳米粒外观 | 第18页 |
· 槲皮素脂质体纳米粒粒径和物理性质分析 | 第18-20页 |
· 空白脂质体纳米粒粒径和物理性质分析 | 第20-21页 |
· 大鼠血清肝功能ALT、AST、TBA、DBIL值的测定与统计 | 第21-23页 |
· 实验过程中各组动物死亡情况 | 第23页 |
· 各组实验大鼠一般情况及病理结果比较 | 第23-25页 |
· 各组实验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 第23-24页 |
· 药物治疗后 | 第24-25页 |
· 肝组织病理变化(光镜观察)比较 | 第25-31页 |
· 正常对照组 | 第25页 |
· 四氯化碳复合因素模型对照组即生理盐水治疗组 | 第25-26页 |
· 槲皮素脂质体纳米药物高剂量治疗组(相当于纯槲皮素高剂量组槲皮素量:7.5mg/100g大鼠体重) | 第26-27页 |
· 槲皮素脂质体纳米药物中剂量治疗组(相当于纯槲皮素中剂量组槲皮素量:5mg/100g大鼠体重) | 第27页 |
· 槲皮素脂质体纳米药物低剂量治疗组(相当于纯槲皮素低剂量组槲皮素量:2.5mg/100g大鼠体重) | 第27-28页 |
· 纯槲皮素高剂量治疗组(7.5mg槲皮素/100g大鼠体重) | 第28页 |
· 纯槲皮素中剂量治疗组(5mg槲皮素/100g大鼠体重) | 第28-29页 |
· 纯槲皮素低剂量治疗组(2.5mg槲皮素/100g大鼠体重) | 第29页 |
· 空白脂质体纳米高剂量对照组(相当于槲皮素纳米药物高剂量组脂质体量:7.5mg/100g大鼠体重) | 第29-30页 |
· 空白脂质体纳米中剂量对照组(相当于槲皮素纳米药物中剂量组脂质体量:5mg/100g大鼠体重) | 第30页 |
· 空白脂质体纳米低剂量对照组(相当于槲皮素纳米药物低剂量组脂质体量:2.5mg/100g大鼠体重)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1-42页 |
· 肝损伤复合因素性模型的建立 | 第31-33页 |
· 形成机理 | 第31-33页 |
· 肝损伤指标的选择 | 第33-35页 |
· 血清转氨酶ALT | 第33页 |
· 血清转氨酶AST | 第33页 |
· 血清总胆汁酸TBA | 第33-34页 |
· 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 | 第34-35页 |
· 病理组织学检查 | 第35页 |
· 肝损伤指标与疗效判定 | 第35-36页 |
· 槲皮素脂质体纳米药物疗效 | 第35-36页 |
· 空白纳米脂质体载体组疗效 | 第36页 |
· 槲皮素及其作用 | 第36-37页 |
· 脂质体及其药物载体作用 | 第37-39页 |
· 纳米粒作用及其对肝脏保护作用 | 第39-4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2-43页 |
附图 | 第43-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综述 | 第54-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