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8页 |
1. 下丘脑和垂体激素对鱼类卵巢调控机制研究 | 第15-19页 |
· 下丘脑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研究 | 第16-17页 |
· 垂体与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的研究 | 第17-19页 |
2. 硬骨鱼类卵巢发育及周年变化 | 第19-23页 |
· 鱼类卵巢发育规律 | 第19-22页 |
· 产卵类型及特点 | 第22-23页 |
3. 硬骨鱼类性类固醇激素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 性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 | 第23-25页 |
· 性类固醇激素的生理功能 | 第25-26页 |
· 性类固醇激素受体的调控机制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条斑星鲽卵巢周年发育规律研究 | 第28-48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29-34页 |
· 实验鱼来源 | 第29页 |
· 样品采集 | 第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 测量和数据统计分析 | 第30-34页 |
2、结果 | 第34-40页 |
· 卵母细胞发育过程的形态学变化和卵巢发育分期 | 第34-38页 |
· 性腺指数、肝脏指数和肥满度的季节变化 | 第38-40页 |
3、讨论 | 第40-43页 |
· 条斑星鲽卵母细胞发育特征及产卵特征 | 第41-42页 |
· 性腺指数、肝脏指数和肥满度的变化与卵巢发育的关系 | 第42-43页 |
4 小结 | 第43-44页 |
图版2-Ⅰ不同时相卵母细胞发育形态特征 | 第44-45页 |
图2-Ⅰ说明(Explanation of plate 2-Ⅰ) | 第45-46页 |
图版2-Ⅱ条斑星鰈卵巢发育的解剖学特征 | 第46-47页 |
图2-Ⅱ说明(Explanation of plate2-Ⅱ) | 第47-48页 |
第三章 条斑星鲽性腺雌激素受体和雄激素受体免疫组化研究 | 第48-5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9-51页 |
· 实验鱼 | 第49页 |
· 样品采集 | 第49页 |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9页 |
· 实验步骤 | 第49-51页 |
2 结果 | 第51-53页 |
· ER 在雌鱼条斑星鲽性腺及性细胞中的免疫组化反应 | 第51页 |
· AR 在雌鱼条斑星鲽性腺及性细胞中的免疫组化反应 | 第51-53页 |
3 讨论 | 第53-54页 |
4 小结 | 第54-55页 |
图版3-1 条斑星鲽卵巢ER 免疫组化染色 | 第55-56页 |
图版3-1 说明(Explanation of plate 3-1) | 第56-57页 |
图版3-2 条斑星鲽卵巢AR 免疫组化染色 | 第57-58页 |
图版3-2 说明(Explanation of plate 3-2) | 第58-59页 |
第四章 条斑星鲽脑垂体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观察 | 第59-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 实验材料 | 第59-60页 |
· 光镜样品制备 | 第60页 |
· 电镜样品制备 | 第60页 |
· 组织学染色 | 第60页 |
2. 结果 | 第60-63页 |
· 条斑星鲽脑垂体的外部形态 | 第60-61页 |
· 条斑星鲽脑垂体的显微结构 | 第61-62页 |
· 条斑星鲽脑垂体内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62-63页 |
3 讨论 | 第63-65页 |
· 条斑星鲽脑垂体的形态结构 | 第63-64页 |
· 腺垂体分布细胞种类和功能 | 第64页 |
· 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与性腺发育的关系 | 第64-65页 |
4 小结 | 第65-67页 |
图版4-Ⅰ条斑星鲽垂体显微结构 | 第67-68页 |
图版4-Ⅰ说明(Explanation of plate 4-Ⅰ) | 第68-70页 |
图版4-Ⅱ条斑星鲽腺垂体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70-71页 |
图版4-Ⅱ说明(Explanation of plate 4-Ⅱ) | 第71-72页 |
第五章 条斑星鲽血浆性类固醇激素周年变化的研究 | 第72-8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7页 |
· 实验材料 | 第72页 |
· 样品采集 | 第72-73页 |
· 性类固醇激素测定方法 | 第73-77页 |
2 结果 | 第77-78页 |
3 讨论 | 第78-80页 |
4 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个人简历 | 第93-94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