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
页 |
Abstract | 第5-8
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2
页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8-9
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8-9
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9
页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0
页 |
三、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 第10-12
页 |
第二章 胡锦涛“为民”思想的内涵 | 第12-15
页 |
一、“人民”的内涵 | 第12-13
页 |
二、胡锦涛“为民”思想的内涵 | 第13-15
页 |
第三章 胡锦涛“为民”思想提出的理论渊源 | 第15-18
页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 第15
页 |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 | 第15-16
页 |
三、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 | 第16
页 |
四、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的“为民”观 | 第16-18
页 |
第四章 胡锦涛“为民”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 第18-22
页 |
一、世情要求我们党更好地“为民” | 第18
页 |
二、国情要求我们党更好地“为民” | 第18-19
页 |
三、党情要求我们党更好地“为民” | 第19-20
页 |
四、民情要求我们党更好地“为民” | 第20-22
页 |
第五章 胡锦涛“为民”思想的内容与特征 | 第22-29
页 |
一、胡锦涛“为民”思想的内容 | 第22-27
页 |
(一) 以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为出发点 | 第22-23
页 |
(二) 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点 | 第23-24
页 |
(三) 以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保障 | 第24-25
页 |
(四) 以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战略选择 | 第25-26
页 |
(五) 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根本途径 | 第26-27
页 |
二、胡锦涛“为民”思想的特征 | 第27-29
页 |
(一) 广泛性 | 第27
页 |
(二) 创新性 | 第27-28
页 |
(三) 实践性 | 第28
页 |
(四) 时代性 | 第28-29
页 |
第六章 胡锦涛“为民”思想的实践途径 | 第29-39
页 |
一、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满足人民的经济需求 | 第29-31
页 |
(一) 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 第29-30
页 |
(二) 经济发展为我国民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 | 第30
页 |
(三)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 第30-31
页 |
二、积极推进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政治权益 | 第31-34
页 |
(一) 坚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 第31-33
页 |
(二)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 第33
页 |
(三) 探索维护人民政治权益的有效途径 | 第33-34
页 |
三、积极推进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 第34-36
页 |
(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35
页 |
(二) 大力发展和谐文化,努力进行文化创新 | 第35-36
页 |
四、积极推进社会建设,切实改善民生 | 第36-39
页 |
(一) 大力发展教育,实现学有所教 | 第36
页 |
(二) 大力促进就业,实现劳者有其岗 | 第36-37
页 |
(三) 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实现劳有所得 | 第37
页 |
(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 | 第37
页 |
(五) 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实现病有所医 | 第37-39
页 |
第七章 胡锦涛“为民”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第39-45
页 |
一、胡锦涛“为民”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39-42
页 |
(一) 超越和升华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 第39-40
页 |
(二) 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 第40
页 |
(三) 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根本宗旨 | 第40-41
页 |
(四) 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执政理念 | 第41-42
页 |
二、胡锦涛“为民”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42-45
页 |
(一) 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 第42-43
页 |
(二) 为实现党群关系和谐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行动指南 | 第43
页 |
(三) 为党领导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 第43-44
页 |
(四) 为推进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精神动力 | 第44-45
页 |
结论 | 第45-46
页 |
注释 | 第46-48
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
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0-51
页 |
致谢 | 第5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