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氮唑类缓蚀剂水凝胶自修复涂层对Q235钢防腐蚀机理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 第12-14页 | 1.1.1 金属的腐蚀 | 第12-13页 | 1.1.2 常见的金属防腐蚀手段 | 第13-14页 | 1.2 水凝胶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2.1 水凝胶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 第16-17页 | 1.2.3 水凝胶的应用 | 第17-19页 | 1.3 自修复涂层 | 第19-23页 | 1.3.1 自修复涂层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2 水凝胶的自修复作用机理 | 第22-23页 | 1.4 噻唑类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4.1 缓蚀剂的作用机理 | 第23-25页 | 1.4.2 常见的氮唑类缓蚀剂 | 第25-26页 | 1.5 本文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5.1 立题依据 | 第26-2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8-36页 | 2.1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2 材料制备及表征 | 第29-36页 | 2.2.1 二氧化硅水凝胶基体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2 负载缓蚀剂水凝胶的制备 | 第30-31页 | 2.2.3 水凝胶材料的表征 | 第31-32页 | 2.2.4 改性涂层的制备及涂装 | 第32页 | 2.2.5 改性水凝胶的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第32-33页 | 2.2.6 负载缓蚀剂水凝胶自修复性能测试 | 第33-34页 | 2.2.7 改性涂层湿热试验 | 第34-35页 | 2.2.8 改性涂层中性盐雾试验 | 第35-36页 | 第3章 二氧化硅水凝胶的制备及改性水性涂层防腐蚀机理研究.. | 第36-48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二氧化硅水凝胶的制备 | 第36-37页 | 3.3 二氧化硅水凝胶的表征 | 第37-39页 | 3.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37-39页 | 3.4 二氧化硅水凝胶涂层性能测试 | 第39-47页 | 3.4.1 二氧化硅水凝胶涂层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9-43页 | 3.4.2 二氧化硅水凝胶改性水性涂层的自修复性能测试 | 第43-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负载苯并三氮唑水凝胶的制备及改性水性涂层防腐蚀机理研究 | 第48-64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负载苯并三氮唑水凝胶的制备 | 第48-49页 | 4.3 负载苯并三氮唑水凝胶的表征 | 第49-51页 | 4.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49-50页 | 4.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50-51页 | 4.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51页 | 4.4 负载苯并三氮唑水凝胶涂层性能测试 | 第51-59页 | 4.4.1 负载苯并三氮唑水凝胶涂层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1-57页 | 4.4.2 负载苯并三氮唑水凝胶改性水性涂层的自修复性能测试 | 第57-59页 | 4.5 负载苯并三氮唑水凝胶改性水性涂层性能测试 | 第59-63页 | 4.5.1 负载苯并三氮唑改性水性涂层的湿热试验 | 第61-62页 | 4.5.2 负载苯并三氮唑改性水性涂层的中性盐雾试验 | 第62-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负载 1,2,4-三氮唑水凝胶的制备及改性水性涂层防腐蚀机理研究 | 第64-80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负载1,2,4-三氮唑水凝胶的制备 | 第64-65页 | 5.3 负载1,2,4-三氮唑水凝胶的表征 | 第65-67页 | 5.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65-66页 | 5.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66页 | 5.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66-67页 | 5.4 负载1,2,4-三氮唑水凝胶涂层性能测试 | 第67-76页 | 5.4.1 负载1,2,4-三氮唑水凝胶涂层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7-73页 | 5.4.2 负载1,2,4-三氮唑水凝胶改性水性涂层的自修复性能测试 | 第73-76页 | 5.5 负载1,2,4-三氮唑水凝胶改性水性涂层性能测试 | 第76-78页 | 5.5.1 负载1,2,4-三氮唑改性水性涂层的湿热测试 | 第76-77页 | 5.5.2 负载1,2,4-三氮唑改性水性涂层的中性盐雾试验 | 第77-7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4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