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演进研究——以淮北市为例 |
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3 总体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15页 | 1.3.4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2.1.1 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 第17页 | 2.1.2 主导产业 | 第17-19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2.1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 | 第19-20页 | 2.2.2 产业结构演替 | 第20-21页 | 2.2.3 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 第21-22页 | 2.2.4 产业结构优化 | 第22-24页 | 3 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识别指标体系 | 第24-29页 | 3.1 构建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识别指标体系的原则与方法 | 第24-25页 | 3.1.1 构建原则 | 第24页 | 3.1.2 主成分分析法(PCA) | 第24-25页 | 3.2 构建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识别的指标体系 | 第25-29页 | 3.2.1 比较优势 | 第26-27页 | 3.2.2 经济效益 | 第27-28页 | 3.2.3 就业能力 | 第28页 | 3.2.4 技术进步 | 第28-29页 | 4 淮北市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的识别分析 | 第29-45页 | 4.1 淮北市产业结构分析 | 第29-34页 | 4.1.1 基础条件 | 第29-30页 | 4.1.2 产业结构比例分析 | 第30-32页 | 4.1.3 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 | 第32-34页 | 4.2 淮北各年主导产业的识别分析 | 第34-45页 | 4.2.1 淮北市主导产业的备选空间 | 第34页 | 4.2.2 淮北市主导产业识别指标数值的确定 | 第34页 | 4.2.3 2015 年淮北市主导产业识别的综合分析 | 第34-45页 | 5 淮北市主导产业演进分析 | 第45-51页 | 5.1 淮北市主导产业演进类型分析 | 第45-46页 | 5.2 淮北市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 第46-47页 | 5.3 淮北市主导产业演进的驱动力分析 | 第47-51页 | 5.3.1 市场需求分析 | 第47-48页 | 5.3.2 资源禀赋分析 | 第48-49页 | 5.3.3 产业政策分析 | 第49-50页 | 5.3.4 技术创新分析 | 第50页 | 5.3.5 内生驱动力分析 | 第50-51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1-52页 | 6.1 结论 | 第51页 | 6.2 建议 | 第51-52页 | 6.2.1 应用高新技术改造资源型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 第51页 | 6.2.2 发挥比较优势,发展接替主导产业 | 第51页 | 6.2.3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60页 | 个人简介 | 第60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0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