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1.1 多金属氧酸盐概述 | 第14页 |
1.2 多酸基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1.2.1 杂多酸作为结构导向剂构筑的多酸基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2.2 同多酸作为结构导向剂构筑的多酸基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3 双酰胺衍生的N-给体有机配体构筑的多酸基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4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25-27页 |
2 基于1,3-双咪唑双酰胺间亚苯有机配体的多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 第27-66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配体L~1及化合物1-8的合成与测试 | 第28-32页 |
2.2.1 所用原料及测试仪器 | 第28-29页 |
2.2.2 1,3-双(1H-咪唑-4-甲酰胺基)间亚苯有机配体的合成 | 第29页 |
2.2.3 化合物1-8的合成 | 第29-31页 |
2.2.4 化合物1-8对机染料吸附行为的研究 | 第31页 |
2.2.5 化合物1-4碳糊电极的制备 | 第31页 |
2.2.6 化合物1-8的X-射线晶体学研究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64页 |
2.3.1 化合物1-8的晶体结构 | 第32-47页 |
2.3.2 探究影响多酸基化合物合成的因素 | 第47-49页 |
2.3.3 化合物1-8的表征及性质 | 第49-64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64-66页 |
3 基于1,2/1,4-双咪唑双酰胺邻/对亚苯有机配体的多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 第66-94页 |
3.1 引言 | 第66-67页 |
3.2 配体L~2/L~3及化合物9-15的合成与测试 | 第67-71页 |
3.2.1 所用原料及测试仪器 | 第67页 |
3.2.2 1,2/1,4-双(1H-咪唑-4-甲酰胺基)邻/对亚苯有机配体的合成 | 第67页 |
3.2.3 Na_3[CrMo_6(OH)_6O_(18)]·8H_2O多酸的合成 | 第67-68页 |
3.2.4 化合物9-15的合成 | 第68-69页 |
3.2.5 化合物9-12吸附行为的研究 | 第69页 |
3.2.6 化合物13-15碳糊电极的制备 | 第69-70页 |
3.2.7 化合物9-15的X-射线晶体学研究 | 第70-7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1-92页 |
3.3.1 pH值、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化合物9-15合成的影响 | 第71-72页 |
3.3.2 化合物9-15的晶体结构 | 第72-83页 |
3.3.3 多酸、溶剂和配体对多酸基配合物9-15结构的影响 | 第83页 |
3.3.4 化合物9-15的表征及性质 | 第83-92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92-94页 |
4 基于柔性双咪唑双酰胺有机配体构筑的多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 | 第94-109页 |
4.1 引言 | 第94页 |
4.2 配体L~4及化合物16-19的合成与测试 | 第94-97页 |
4.2.1 所用原料及测试仪器 | 第94-95页 |
4.2.2 柔性N,N'-双(1H-咪唑-4-甲酰基)-1,2-乙烷有机配体的合成 | 第95页 |
4.2.3 化合物16-19的合成 | 第95-96页 |
4.2.4 化合物18和19碳糊电极的制备 | 第96页 |
4.2.5 化合物16-19的X-射线晶体学研究 | 第96-9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8页 |
4.3.1 化合物16-19的晶体结构 | 第97-103页 |
4.3.2 溶剂和金属离子的选择对多酸基配合物16-19形成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4.3.3 化合物16-19的表征及性质 | 第104-108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108-109页 |
5 结论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