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含能材料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9-11页 |
1.2 本文中研究的高能量密度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环三亚甲基三硝胺(RDX) | 第11页 |
1.2.2 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 | 第11-12页 |
1.2.3 1,1'-二羟基-5,5'-联四唑二羟胺盐(HATO,TKX-50) | 第12页 |
1.2.4 高氯酸铵(AP) | 第12-13页 |
1.2.5 亚稳态分子间复合物(纳米铝热剂,MIC)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RDX与Al的相互作用 | 第15-28页 |
2.1 计算方法 | 第15-16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16-27页 |
2.2.1 Al_(13)团簇的结构优化 | 第16-17页 |
2.2.2 Al_(13)团簇与RDX分子相互作用的构型优化 | 第17-22页 |
2.2.3 Al_(13)团簇与RDX分子间的吸附能 | 第22页 |
2.2.4 Al_(13)团簇与RDX分子间的电荷分布 | 第22-24页 |
2.2.5 态密度(Density of Status) | 第24-26页 |
2.2.6 Al_(13)团簇与RDX分子反应的反应机理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AP分子与Al的相互作用 | 第28-37页 |
3.1 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9-36页 |
3.2.1 Al_(13)团簇与AP分子相互作用的吸附构型 | 第29-32页 |
3.2.2 Al_(13)团簇与AP分子间的吸附能 | 第32-33页 |
3.2.3 Al_(13)团簇与AP分子间的电荷分布 | 第33-34页 |
3.2.4 态密度 | 第34-35页 |
3.2.5 Al_(13)团簇与AP分子反应的反应机理 | 第35-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AP在Al(111)晶面上的吸附 | 第37-48页 |
4.1 计算方法 | 第3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7页 |
4.2.1 Al(111)晶面的结构优化 | 第37-38页 |
4.2.2 AP与Al(111)晶面相互作用的构型优化 | 第38-42页 |
4.2.3 AP在Al(111)晶面上吸附的吸附能 | 第42页 |
4.2.4 AP与Al(111)晶面的不同吸附构型的电荷分布 | 第42-44页 |
4.2.5 态密度 | 第44-45页 |
4.2.6 AP分子与Al(111)晶面反应的反应机理 | 第45-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HATO与Al的相互作用 | 第48-56页 |
5.1 计算方法 | 第48-49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5.2.1 Al_(13)团簇与HATO分子相互作用的构型优化 | 第49-51页 |
5.2.2 Al_(13)团簇与HATO分子间的吸附能 | 第51-52页 |
5.2.3 Al_(13)团簇与HATO分子间的电荷分布 | 第52-53页 |
5.2.4 态密度 | 第53-54页 |
5.2.5 HATO分子在Al_(13)团簇上反应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5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CL-20与Al的相互作用 | 第56-65页 |
6.1 计算方法 | 第56-57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57-63页 |
6.2.1 Al_(13)团簇与CL-20分子相互作用的构型优化 | 第57-60页 |
6.2.2 Al_(13)团簇与CL-20分子间的吸附能 | 第60-61页 |
6.2.3 Al_(13)团簇与CL-20分子间的电荷分布 | 第61-62页 |
6.2.4 态密度 | 第62-6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七章 CuO与Al的相互作用 | 第65-71页 |
7.1 计算方法 | 第65-66页 |
7.2 结果与讨论 | 第66-69页 |
7.2.1 Al_(13)团簇与Cu_4O_4团簇相互作用的吸附构型与吸附能 | 第66-68页 |
7.2.2 Al_(13)团簇与Cu_4O_4团簇间的电荷分布 | 第68页 |
7.2.3 态密度 | 第68-69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