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6页 |
1.1 荧光简介 | 第10-13页 |
1.1.1 引言 | 第10页 |
1.1.2 分子产生荧光的原理 | 第10-11页 |
1.1.3 荧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 第11页 |
1.1.4 荧光强度 | 第11页 |
1.1.5 荧光量子产率和荧光寿命 | 第11-12页 |
1.1.6 物质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 第12-13页 |
1.2 常见的荧光团 | 第13-16页 |
1.2.1 香豆素类 | 第13页 |
1.2.2 氧杂蒽类 | 第13-15页 |
1.2.3 BODIPY类 | 第15-16页 |
1.3 荧光探针的识别机理 | 第16-20页 |
1.3.1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 第17页 |
1.3.2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 | 第17-18页 |
1.3.3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 | 第18-19页 |
1.3.4 C=N双键异构化(C=Nisimerization) | 第19页 |
1.3.5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 第19-20页 |
1.4 次氯酸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1.4.1 基于氧化酰肼反应 | 第21-22页 |
1.4.2 氧化脱肟基反应 | 第22-23页 |
1.4.3 氧化不饱和双键反应 | 第23-25页 |
1.4.4 氧化脱氢反应 | 第25页 |
1.4.5 氧化对甲氧基苯酚反应 | 第25页 |
1.4.6 氧化硫族化合物(S、Se、Te元素)反应 | 第25-28页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6页 |
第二章 反应型荧光增强型香豆素类次氯酸荧光探针的合成及生物应用研究 | 第36-73页 |
2.1 引言 | 第36-37页 |
2.2 合成路线 | 第37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37-43页 |
2.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7-38页 |
2.3.2 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38-41页 |
2.3.3 分析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2.3.4 生物应用研究 | 第42-43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3-56页 |
2.4.1 反应机理研究 | 第43-45页 |
2.4.2 pH对检测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2.4.3 动力学研究 | 第46-47页 |
2.4.4 探针与不同浓度次氯酸反应的荧光光谱图 | 第47-49页 |
2.4.5 探针与不同种类活性氧类化合物的选择性荧光光谱图 | 第49-50页 |
2.4.6 探针与不同种类亲核试剂的选择性荧光光谱图 | 第50-52页 |
2.4.7 探针紫外选择性光谱图 | 第52-53页 |
2.4.8 生物成像 | 第53-56页 |
2.5 单晶数据 | 第56-68页 |
2.6 1b1c的自由能 | 第68-6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第三章 氧杂蒽类高选择性次氯酸荧光探针的检测机理以及生物应用研究 | 第73-88页 |
3.1 引言 | 第73-7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4-76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74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74页 |
3.2.3 合成路线 | 第74-75页 |
3.2.4 分析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6-80页 |
3.3.1 探针与次氯酸反应机理 | 第76-78页 |
3.3.2 细胞成像研究 | 第78-80页 |
3.3.3 线虫成像研究 | 第80页 |
3.4 单晶数据 | 第80-8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全文总结 | 第88-89页 |
附图 | 第89-10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