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概述 | 第9-13页 |
1.1.1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组成结构 | 第9页 |
1.1.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发展 | 第9-12页 |
1.1.3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在国内外桥梁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1.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病害问题 | 第13-14页 |
1.2.1 开裂典型案例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7页 |
1.3.1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试验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结构计算及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3 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基本分析理论 | 第18-21页 |
2.1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力学特性与计算方法 | 第18-19页 |
2.1.1 力学特性介绍 | 第18页 |
2.1.2 计算方法 | 第18-19页 |
2.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开裂问题解决方法 | 第19-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基于有限元法的正交异性钢桥面主要构造受力特征分析 | 第21-27页 |
3.1 工程背景介绍及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1-23页 |
3.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23-2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4 构造尺寸参数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应力的影响 | 第27-64页 |
4.1 各构造细节处的传力机理 | 第27-29页 |
4.1.1 横隔板与纵肋之间的受力机理 | 第27-28页 |
4.1.2 纵肋与桥面板之间的受力机理 | 第28-29页 |
4.2 构造几何设计尺寸的选择 | 第29-31页 |
4.3 简化模型建立的方法介绍及最不利加载方式的确定 | 第31-35页 |
4.3.1 简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31-32页 |
4.3.2 加载荷载及最不利加载位置的确定 | 第32-35页 |
4.4 应力集中关注点的选取 | 第35-36页 |
4.5 计算与分析 | 第36-62页 |
4.5.1 横隔板厚度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应力状态的影响 | 第37-43页 |
4.5.2 桥面板厚度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应力状态的影响 | 第43-47页 |
4.5.3 横隔板间距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应力状态的影响 | 第47-52页 |
4.5.4 U肋高度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应力状态的影响 | 第52-57页 |
4.5.5 U肋腹板厚度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应力状态的影响 | 第57-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5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截面构造形式研究 | 第64-81页 |
5.1 构造形式的选取 | 第64-66页 |
5.1.1 U肋小隔板形式的选取 | 第64页 |
5.1.2 开孔形式的选取 | 第64-66页 |
5.2 模型建立的方法介绍和加载方式的确定 | 第66页 |
5.3 计算与分析 | 第66-80页 |
5.3.1 增设U肋小隔板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应力的影响 | 第66-70页 |
5.3.2 横隔板挖孔型式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影响 | 第70-75页 |
5.3.3 开孔形式几何尺寸优化设计 | 第75-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