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八度技术的演奏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研究缘由 | 第9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相关论文 | 第10-12页 | (二)相关著作 | 第12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八度技术在钢琴艺术史中的发展与演变 | 第14-19页 | 一、巴洛克时期 | 第14-15页 | 二、古典主义时期 | 第15-16页 | 三、浪漫主义时期 | 第16-17页 | 四、印象主义音乐 | 第17页 | 五、20世纪音乐 | 第17页 | 六、中国钢琴音乐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八度技术演奏的相关原理 | 第19-28页 | 一、物理学原理 | 第19-22页 | (一)钢琴的机械构造 | 第19-21页 | (二)声学 | 第21-22页 | 二、生物学原理 | 第22-28页 | (一)解剖学常识 | 第22-23页 | (二)上臂与肩部 | 第23-24页 | (三)前臂与肘部 | 第24-25页 | (四)腕部与手部 | 第25-28页 | 第三章 以八度技术为主的钢琴作品及其技法的类型 | 第28-44页 | 一、以八度技术为主的钢琴作品 | 第28-41页 | (一)纯技术手指练习类 | 第28-29页 | (二)练习曲类 | 第29-38页 | (三)其它钢琴作品 | 第38-41页 | 二、八度技法的类型 | 第41-44页 | (一)音阶型 | 第41页 | (二)远距离跳跃型 | 第41-42页 | (三)同音反复型 | 第42页 | (四)震音八度 | 第42-43页 | (五)分解八度 | 第43页 | (六)夹音八度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八度技术的演奏研究 | 第44-57页 | 一、八度技术的训练基础 | 第44-46页 | (一)心理素质 | 第44页 | (二)基本手型与坐姿 | 第44-45页 | (三)指、腕、臂的要求 | 第45-46页 | 二、八度技术的训练方法 | 第46-49页 | (一)音阶与同音反复 | 第47页 | (二)琶音与远距离跳跃 | 第47-48页 | (三)分解八度与震音 | 第48-49页 | (四)连奏与断奏 | 第49页 | 三、八度技术演奏的触键方式及其音色变化 | 第49-54页 | (一)触键角度与音色变化 | 第50页 | (二)触键力度与音色变化 | 第50-51页 | (三)触键速度与音色变化 | 第51页 | (四)触键动作与音色变化 | 第51-53页 | (五)不同风格的音色把握 | 第53-54页 | 四、八度技术演奏中踏板的合理运用 | 第54-57页 | (一)左踏板 | 第54-55页 | (二)中踏板 | 第55页 | (三)右踏板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八度技术演奏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第57-63页 | 一、小手如何训练八度 | 第57页 | 二、如何缓解八度演奏时的疲劳,提高演奏耐力 | 第57-58页 | 三、如何解决错音的问题 | 第58-59页 | 四、如何解决小指软弱,拇指笨拙的问题 | 第59页 | 五、八度弹奏的指法 | 第59-60页 | 六、如何有效的安排八度的练习 | 第60-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