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离子型稀土矿 | 第12页 |
1.3.2 赣南稀土矿产资源开采工艺 | 第12-14页 |
1.3.3 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质量退化严重 | 第14-16页 |
1.3.4 稀土尾矿修复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页 |
2.2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第18-19页 |
2.3 土壤修复试验方案 | 第19-20页 |
2.3.1 实验目的 | 第19页 |
2.3.2 试验方案与设计 | 第19-20页 |
2.3.2.1 供试土壤 | 第19页 |
2.3.2.2 供试土壤改良剂 | 第19页 |
2.3.2.3 供试土壤改良剂表征 | 第19页 |
2.3.2.4 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2.3.3 取样过程 | 第20页 |
2.3.4 检测指标 | 第20页 |
2.4 测定方法 | 第20-22页 |
2.4.1 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 第20页 |
2.4.2 浸提剂残留分析 | 第20-21页 |
2.4.3 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21-22页 |
2.4.3.1 全量重金属分析 | 第21页 |
2.4.3.2 不同形态重金属分析(BCR) | 第21-22页 |
2.5 评价方法 | 第22-24页 |
2.5.1 土壤养分综合评价 | 第22-23页 |
2.5.2 稀土元素地质累计指数 | 第23-24页 |
2.5.3 单项污染指数 | 第24页 |
2.5.4 重金属综合污染评价—内梅罗法 | 第24页 |
2.6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57页 |
3.1 土壤质地的退化特征 | 第25页 |
3.2 土壤化学退化特征 | 第25-35页 |
3.2.1 土壤酸化 | 第25-26页 |
3.2.2 浸提剂残留 | 第26页 |
3.2.3 土壤养分含量及评价 | 第26-29页 |
3.2.3.1 土壤氮磷钾的分布特征 | 第26-27页 |
3.2.3.2 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 | 第27-28页 |
3.2.3.3 区域土壤养分综合评价 | 第28-29页 |
3.2.4 土壤重金属分布及污染特征 | 第29-35页 |
3.2.4.1 不同区域REES差异分析 | 第29-30页 |
3.2.4.2 不同区域重金属含量差异 | 第30-31页 |
3.2.4.3 同一区域不同重金属元素含量差异 | 第31-32页 |
3.2.4.4 非稀土重金属污染评价(单项污染指数) | 第32页 |
3.2.4.5 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 | 第32-33页 |
3.2.4.6 重金属元素地质累计指数 | 第33-35页 |
3.3 浸矿区剖面土壤垂直空间退化特征 | 第35-39页 |
3.3.1 土壤质地在垂直空间的变化 | 第35页 |
3.3.2 浸提剂在垂直空间的变化 | 第35-36页 |
3.3.3 土壤酸化在垂直空间的变化 | 第36页 |
3.3.4 土壤养分在垂直空间的变化及评价 | 第36-37页 |
3.3.5 土壤重金属在垂直空间的变化与评价 | 第37-39页 |
3.3.5.1 土壤稀土元素的变化与评价(地质累计指数) | 第37-38页 |
3.3.5.2 土壤非稀土重金属元素的变化与评价(单项污染指数) | 第38-39页 |
3.4 浸矿区土壤修复 | 第39-57页 |
3.4.1 供试土壤理化性质 | 第39-40页 |
3.4.2 修复材料表征 | 第40-43页 |
3.4.3 不同处理土壤物理性特征变化 | 第43-45页 |
3.4.4 不同处理土壤pH变化特征 | 第45页 |
3.4.5 不同处理土壤养分变化 | 第45-48页 |
3.4.5.1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5.2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5.3 改良剂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5.4 改良剂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第48页 |
3.4.6 不同处理土壤CEC变化特征 | 第48-49页 |
3.4.7 改良后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 第49-50页 |
3.4.8 不同改良剂对稀土元素形态的影响 | 第50-55页 |
3.4.8.1 改良剂对稀土总量形态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8.2 改良剂对土壤Y元素的化学形态影响 | 第51-52页 |
3.4.8.3 改良剂对土壤La元素的化学形态影响 | 第52-53页 |
3.4.8.4 改良剂对土壤Nd元素的化学形态影响 | 第53-54页 |
3.4.8.5 改良剂对土壤Ce元素的化学形态影响 | 第54-55页 |
3.4.9 添加改良剂土壤性状与土壤稀土元素形态相关性分析 | 第55-57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7-62页 |
4.1 结论 | 第57-58页 |
4.1.1 不同区域土壤退化特征 | 第57页 |
4.1.2 剖面土壤退化特征 | 第57页 |
4.1.3 土壤污染评价 | 第57-58页 |
4.1.4 土壤改良 | 第58页 |
4.2 讨论 | 第58-62页 |
4.2.1 稀土矿区土壤化学退化特征 | 第58-59页 |
4.2.2 稀土矿区土壤修复效果 | 第59-60页 |
4.2.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60页 |
4.2.4 研究不足 | 第60-61页 |
4.2.5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主要学术会议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