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7-18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1.1.1“工匠精神”提出的时代背景 | 第7页 |
1.1.2 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的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3 实践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6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工匠精神”的内涵 | 第18-20页 |
2.1.1“工匠”的内涵 | 第18页 |
2.1.2“精神”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3“工匠精神”的内涵 | 第19-20页 |
2.2“工匠精神”的基本特征和内容 | 第20-22页 |
2.2.1“工匠精神”的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2.2.2“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 | 第21-22页 |
2.3 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2页 |
2.3.2 动机理论 | 第22-23页 |
2.3.3 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 | 第23页 |
2.3.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3 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4-40页 |
3.1 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24-25页 |
3.1.1 问卷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24-25页 |
3.1.2 访谈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25页 |
3.2 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第25-27页 |
3.2.1 问卷的信度 | 第25-26页 |
3.2.2 问卷的效度 | 第26-27页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7-40页 |
3.3.1 高职生调查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7-35页 |
3.3.2 教师调查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5-38页 |
3.3.3 访谈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4 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5页 |
4.1 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0-42页 |
4.1.1 课堂教学中缺乏“工匠精神”的融入 | 第40-41页 |
4.1.2 实践活动中欠缺“工匠精神”培养 | 第41页 |
4.1.3 缺乏一支具备“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 | 第41页 |
4.1.4 社会环境的导向力度不够 | 第41-42页 |
4.2 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5页 |
4.2.1 学生自身因素 | 第42-43页 |
4.2.2 学校因素 | 第43-44页 |
4.2.3 社会环境因素 | 第44-45页 |
5 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对策 | 第45-54页 |
5.1 提高“工匠精神”认知,积极内化为学生自我需求 | 第45-48页 |
5.1.1 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 第45-46页 |
5.1.2 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 第46页 |
5.1.3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 第46-47页 |
5.1.4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作用 | 第47-48页 |
5.2 优化校内外环境,陶冶高职生“工匠精神”情操 | 第48-50页 |
5.2.1 以校园文化环境为主轴,全方位营造“工匠精神”氛围 | 第48-49页 |
5.2.2 借助媒体环境,多途径渲染“工匠精神” | 第49页 |
5.2.3 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培植孕育“工匠精神”的土壤 | 第49-50页 |
5.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保障高职生“工匠精神”实施 | 第50-51页 |
5.3.1 突出培养实用内容,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 | 第50页 |
5.3.2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 第50-51页 |
5.3.3 建立制度,明确高职教师行业准入标准 | 第51页 |
5.4 以实践活动为平台,促进“工匠精神”外化为高职生行为 | 第51-54页 |
5.4.1 多途径创设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渠道 | 第51-52页 |
5.4.2 校企合作模式中领悟企业匠人精神 | 第52-53页 |
5.4.3 教育教学中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 第53-54页 |
6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