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3.1 社会疏离理论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2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3 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4 简要评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4.1 体制外群体 | 第15-16页 |
1.4.2 社会疏离 | 第16页 |
1.4.3 社会生活基本价值取向 | 第16页 |
1.5 研究设计 | 第16-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2 研究工具 | 第17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6 样本实际构成状况 | 第18-20页 |
2 浙江省公众价值取向总面貌分析 | 第20-29页 |
2.1 公众价值取向基本状况 | 第20-25页 |
2.1.1 公众价值取向整体基本向好 | 第20-22页 |
2.1.2 公众价值取向结构划分 | 第22-25页 |
2.2 公众不同维度价值取向发展趋势差异明显 | 第25-26页 |
2.3 群体特征交互分析 | 第26-28页 |
2.3.1 公众价值取向得分与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相关度显著 | 第26-27页 |
2.3.2 分析讨论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体制外群体价值取向偏离表现 | 第29-34页 |
3.1 不同职业群体整体价值取向状况差异明显 | 第29-30页 |
3.2 体制内外群体价值偏离表现 | 第30-31页 |
3.3 体制内外群体经济市场维度价值取向上升空间明显 | 第31页 |
3.4 体制外群体经济市场维度疏离现象结果与讨论 | 第31-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4 体制外群体情感疏离表现 | 第34-41页 |
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生活基本价值取向的相关性 | 第34-35页 |
4.2 不同职业群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渠道分析 | 第35-38页 |
4.2.1 不同传播渠道影响力分析 | 第35-37页 |
4.2.2 传播渠道影响力趋势分析 | 第37-38页 |
4.3 体制外人员主观情感疏离现象表现 | 第38-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5 体制外群体社会疏离现象讨论与分析 | 第41-47页 |
5.1 体制外群体社会疏离研究总结与讨论 | 第41-43页 |
5.2 体制外群体疏离现象的原因探析 | 第43-46页 |
5.2.1 民生建设制度的空白是体制外群体社会疏离的主要原因 | 第43-44页 |
5.2.2 社会制度的不公进一步加剧了体制外群体的社会疏离现象 | 第44-45页 |
5.2.3 体制内群体自身建设缺失是体制外群体社会疏离的又一重要原因 | 第45-4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6 加强民生建设,提升体制外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 第47-56页 |
6.1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关于民生建设和思政工作的经验借鉴 | 第47-48页 |
6.2 完善民生建设,奠定和谐社会物质基础 | 第48-50页 |
6.2.1 加大民生建设的力度和广度 | 第48-49页 |
6.2.2 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9-50页 |
6.2.3 加强监管力度 | 第50页 |
6.3 促进体制内外融合,加强社会包容 | 第50-52页 |
6.3.1 提供晋升通道,增加社会流动性 | 第50-51页 |
6.3.2 加强体制内群体自身建设和体制外群体二代基础教育,消除代际传递 | 第51-52页 |
6.4 创新体制外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巩固和谐社会 | 第52-55页 |
6.4.1 体制外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 第53-54页 |
6.4.2 体制外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 | 第54-55页 |
6.4.3 体制外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 第5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