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缩略词说明表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2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课题来源 | 第20-21页 |
· 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2-32页 |
· 环境激素概述 | 第22-23页 |
· 环境激素简介 | 第22页 |
· 环境激素的来源和种类 | 第22-23页 |
· 烷基酚和类固醇类激素概述 | 第23-25页 |
· 烷基酚和类固醇类激素简介 | 第23页 |
· 烷基酚和类固醇类激素的来源 | 第23-25页 |
· 烷基酚和类固醇类激素对鱼类的危害 | 第25页 |
· 复杂环境介质中类固醇类和烷基酚类激素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 前处理技术 | 第26-28页 |
· 检测分析 | 第28-29页 |
· 野外调查鱼类中烷基酚和类固醇类激素的研究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分析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 第32-56页 |
· 引言 | 第32-33页 |
· 实验设备与试剂 | 第33-36页 |
· 实验设备及材料 | 第33-34页 |
· 实验试剂和标准品 | 第34-36页 |
· 标准溶液的配置 | 第36页 |
· 实验部分 | 第36-40页 |
·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36-37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37-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51页 |
· 衍生化的优化 | 第40-43页 |
· 加速溶剂萃取的优化 | 第43-48页 |
· 凝胶渗透色谱的优化 | 第48-49页 |
· 固相萃取的优化 | 第49-51页 |
· 方法学验证 | 第51-53页 |
·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 第51-53页 |
· 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 第53页 |
· 方法应用 | 第53-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洱海两类典型环境激素生物效应研究 | 第56-68页 |
· 研究区域及采样点 | 第56-58页 |
· 研究区域及采样点 | 第56-58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58页 |
· 实验部分 | 第58-59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58页 |
· 分析方法 | 第58页 |
· 数据处理 | 第58-59页 |
·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5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6页 |
· 洱海鱼类肌肉中两类典型环境激素的污染特征 | 第59-62页 |
· 洱海鱼类各组织中两类典型环境激素的分布特征 | 第62-64页 |
· 洱海鱼类对两类典型环境激素的生物积累 | 第64-66页 |
· 洱海鱼类两类典型环境激素的暴露评估 | 第66页 |
· 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滇池和洱海两类典型环境激素生物效应对比研究 | 第68-86页 |
· 研究区域及采样点 | 第68-69页 |
· 研究区域及采样点 | 第68-69页 |
· 样品采集 | 第69页 |
· 实验部分 | 第69-71页 |
· 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69-70页 |
· Vtg的测定 | 第70页 |
· 分析方法 | 第70页 |
· 数据处理 | 第70-71页 |
·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71页 |
· 洱海与滇池生物效应对比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71-79页 |
· 洱海与滇池鱼类肌肉中两类典型环境激素的污染特征对比 | 第71-74页 |
· 洱海与滇池鱼类组织中两类典型环境激素的分布特征对比 | 第74-76页 |
· 洱海与滇池鱼类对两类典型环境激素的生物积累对比研究 | 第76-79页 |
· 洱海野外调查与滇池网式放养对比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79-83页 |
· 洱海与滇池网式放养鱼类肌肉中两类典型环境激素的污染特征对比 | 第79-80页 |
· 洱海与滇池网式放养鱼类组织中两类典型环境激素的分布特征对比 | 第80-82页 |
· 网式放养鱼类的脏器指数和卵黄蛋白原含量 | 第82-83页 |
· 滇池水体中类固醇类雄激素和孕激素浓度的预测 | 第83-84页 |
· 洱海与滇池两类典型环境激素的暴露评估对比 | 第84-85页 |
· 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 结论 | 第86-87页 |
· 展望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8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奖励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