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 | 第15-19页 |
· 热红外遥感温度反演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热红外温度地质应用 | 第17页 |
· 热惯量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热惯量地质应用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 技术路线和工作概况 | 第20-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工作概况 | 第22页 |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2-24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遥感数据预处理 | 第25-46页 |
· 热红外传感器介绍 | 第25-30页 |
· MODIS传感器介绍 | 第25-28页 |
· Landsat-7 ETM+传感器介绍 | 第28-30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0-35页 |
· 研究区自然地理 | 第30-32页 |
· 研究区构造概况 | 第32-35页 |
· 热红外遥感数据源 | 第35-37页 |
· MODIS热红外遥感影像数据来源及特征 | 第35-36页 |
· Landsat-7 ETM+热红外遥感数据来源及特征 | 第36-37页 |
· 热红外遥感数据预处理 | 第37-46页 |
· MODIS热红外遥感数据预处理 | 第37-42页 |
· Landsat-7 ETM+热红外遥感数据预处理 | 第42-46页 |
第三章 热红外遥感温度反演 | 第46-61页 |
· 热红外遥感反演地表温度的理论基础 | 第46-51页 |
· 热红外遥感 | 第46页 |
· Planck定律和黑体辐射 | 第46-48页 |
· 热红外遥感反演算法 | 第48-51页 |
· 热红外影像反演亮温 | 第51-61页 |
· MODIS第31通道和第32通道反演亮温 | 第51-56页 |
· MODIS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温度 | 第56-58页 |
· Landsat-7 ETM+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温度 | 第58-60页 |
· MODIS与Landsat-7 ETM+热红外影像反演亮温对比 | 第60-61页 |
第四章 热红外遥感构造信息提取统计分析 | 第61-85页 |
· 线性体构造的基本特征 | 第61-65页 |
· 线性体构造的基本概念 | 第61-62页 |
· 线性体构造的解译标志 | 第62-64页 |
· 线性体构造的解译方法 | 第64页 |
· 线性体构造的数学特征 | 第64-65页 |
· 热红外遥感影像特征统计分析 | 第65-85页 |
· MODIS和Landsat-7 ETM+热红外遥感影像解译 | 第65-70页 |
· MODIS热红外影像线性体构造统计分析 | 第70-77页 |
· Landsat-7 ETM+热红外影像线性体构造统计分析 | 第77-83页 |
· MODIS与Landsat-7 ETM+热红外影像线性构造对比分析 | 第83-85页 |
第五章 MODIS热红外遥感影像的昼夜温差分析 | 第85-97页 |
· 热惯量地质应用 | 第85-86页 |
· 热惯量物理意义 | 第85-86页 |
· 热扩散率 | 第86页 |
· MODIS热红外影像昼夜温差分析 | 第86-88页 |
· MODIS热红外昼夜影像假彩色合成分析 | 第88-90页 |
· MODIS热红外影像昼夜高极端温差值分析 | 第90-93页 |
· MODIS热红外昼夜温差影像的构造信息提取 | 第93-9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8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08-109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从事项目目录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