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0-15页 |
· 吸收能力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BIM 应用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CoP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文献评述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CoP 环境下 BIM 知识吸收能力理论分析 | 第18-31页 |
· 吸收能力理论 | 第18-22页 |
· 吸收能力核心理念 | 第18-19页 |
· 吸收能力理论模型 | 第19-22页 |
· CoP 理论 | 第22-26页 |
· 情境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 行动者网络理论 | 第23-24页 |
· SECI 知识转化模型 | 第24-25页 |
· CoP 核心理念 | 第25-26页 |
· BIM 实践社区结构与特征分析 | 第26-29页 |
· 表现类型 | 第26-27页 |
· 组织结构 | 第27-28页 |
· 成员分布 | 第28-29页 |
· 网络特征 | 第29页 |
· 形成机制理论分析框架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CoP 环境下 BIM 知识吸收能力形成机制构建 | 第31-42页 |
· CoP 环境下 BIM 知识吸收能力概念模型 | 第31-32页 |
· CoP 环境下 BIM 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识别 | 第32-33页 |
· 网络特性 | 第32页 |
· 个体属性 | 第32页 |
· 知识特性 | 第32-33页 |
· 吸收能力效果 | 第33页 |
· CoP 环境下 BIM 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作用关系 | 第33-38页 |
· 作用关系假设 | 第33-35页 |
· 假设模型及研究变量 | 第35-36页 |
· 变量测度 | 第36-38页 |
· CoP 环境下 BIM 知识吸收能力的形成路径 | 第38-41页 |
· 网络位置视角下吸收能力的形成路径 | 第38-39页 |
· 知识流动视角下吸收能力的形成路径 | 第39-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CoP 环境下 BIM 知识吸收能力实证分析 | 第42-58页 |
· 数据收集 | 第42页 |
· 调查问卷设计 | 第42页 |
· 问卷发放与收集 | 第42页 |
· 数据分析 | 第42-48页 |
· 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42-43页 |
·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第43-46页 |
·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46-48页 |
· 模型及假设验证 | 第48-56页 |
· 模型结果 | 第48-50页 |
· 假设检验 | 第50-53页 |
· 调节变量检验 | 第53-54页 |
· 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 CoP 环境下 BIM 知识吸收能力形成策略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CoP 环境下 BIM 知识吸收能力调查问卷 | 第64-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