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
页 |
Abstract | 第6-11
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8
页 |
·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1-13
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
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
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
页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2
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
页 |
· 青海湖北岸气候因子的年际变化规律 | 第18
页 |
· 青海湖北岸地区草甸化草原植物种群生长变化规律研究 | 第18
页 |
· 气候因子变化与草甸化草原植物种群的相关分析 | 第18
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2
页 |
· 研究地概况 | 第18-19
页 |
· 研究对象 | 第19-20
页 |
· 数据的测定和收集 | 第20-21
页 |
· 植物地上生物量、优势植物的生育期、高度和覆盖度测定 | 第20-21
页 |
· 气象数据的来源 | 第21
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1-22
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2-65
页 |
· 青海湖北岸气候因子的年际变化规律 | 第22-25
页 |
· 年平均气温 | 第22-23
页 |
· 年降水量 | 第23-24
页 |
· 年蒸发量 | 第24
页 |
· 日照时数 | 第24-25
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25
页 |
· 青海湖北岸地区草甸化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特征的变化 | 第25-43
页 |
· 70 年代~90 年代中期青海湖北岸地区草甸化草原变化特征分析 | 第25-27
页 |
· 1997~2008 年西北针茅、矮嵩草等几种主要优势植物地上生物量变化规律分析 | 第27-32
页 |
· 西北针茅 | 第27-28
页 |
· 冷地早熟禾 | 第28-29
页 |
· 草 | 第29
页 |
· 矮嵩草 | 第29-30
页 |
· 猪毛蒿 | 第30-31
页 |
· 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年际变化分析 | 第31-32
页 |
· 青海湖北岸地区草甸化草原主要植物的高度变化规律 | 第32-35
页 |
· 西北针茅 | 第32
页 |
· 冷地早熟禾 | 第32-33
页 |
· 草 | 第33-34
页 |
· 矮嵩草 | 第34
页 |
· 猪毛蒿 | 第34-35
页 |
· 青海湖北岸地区草甸化草原种群覆盖度变化规律 | 第35-36
页 |
· 青海湖北岸地区草甸化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生育期特征 | 第36-41
页 |
· 西北针茅 | 第36-37
页 |
· 冷地早熟禾 | 第37-38
页 |
· 草 | 第38-39
页 |
· 矮嵩草 | 第39-40
页 |
· 猪毛蒿 | 第40
页 |
· 几种主要植物生育期长度的变化 | 第40-41
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1-43
页 |
· 气象条件与草甸化草原植物生育期与产量的关系分析 | 第43-47
页 |
· 气象条件与草甸化草原植物返青期的关系分析 | 第43-45
页 |
· 气象条件与草甸化草原植物黄枯期的关系分析 | 第45-46
页 |
· 气象条件与青海湖北岸草甸化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分析 | 第46-47
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7
页 |
· 气候因子变化与草甸化草原植物种群的相关分析 | 第47-65
页 |
· 气候因子与西北针茅生物量、高度和生育期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47-50
页 |
· 气候因子与冷地早熟禾地上生物量、高度和生育期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50-53
页 |
· 气候因子与草地上生物量、高度和生育期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53-56
页 |
· 气候因子与矮嵩草地上生物量、高度和生育期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56-59
页 |
· 气候因子与猪毛蒿地上生物量、高度和生育期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59-62
页 |
· 植物群落覆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62-63
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63-65
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
页 |
· 结论 | 第65-66
页 |
· 展望 | 第66-67
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67-68
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
页 |
致谢 | 第74-75
页 |
作者简历 | 第7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