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内涵及其赔偿的请求权基础 | 第1-9
页 |
(一) 精神损害的法律内涵 | 第8-9
页 |
(二) 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 | 第9
页 |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比较法考察 | 第9-16
页 |
(一) 英国法 | 第9-12
页 |
1、一般规则 | 第9-10
页 |
2、例外规则 | 第10-12
页 |
(二) 美国的判例与学说 | 第12-14
页 |
(三) 德国法 | 第14-15
页 |
(四) 法国法 | 第15-16
页 |
三、我国对精神损害赔偿契约性救济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 第16-18
页 |
(一) 理论届的态度 | 第16-17
页 |
1、反对观点 | 第16
页 |
2、赞成观点 | 第16-17
页 |
(二) 判例的态度 | 第17-18
页 |
四、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合理性分析 | 第18-29
页 |
(一) 英美学者反对对违约受害者给予精神损害赔偿的观点及其批判 | 第18-22
页 |
1、可预见性 | 第18-20
页 |
2、证据障碍问题 | 第20
页 |
3、计算问题 | 第20
页 |
4、风险分配与成本障碍问题 | 第20-21
页 |
5、惩罚性赔偿说 | 第21-22
页 |
(二) 我国反对对违约受害者给予精神损害赔偿的观点及其批驳 | 第22-25
页 |
1、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两者呈现出一种互相渗透、互相交织、互相补充的状态 | 第22-23
页 |
2、侵权责任不能周全地保护合同当事人所遭受的精神损害 | 第23-24
页 |
3、责任竞合理论不能对合同当事人所遭受的精神损害实现全面救济 | 第24-25
页 |
(三) 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 | 第25-26
页 |
(四) 对违约精神损害给予契约性救济的法理透视——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可行性 | 第26-29
页 |
1、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符合期待利益说 | 第26-29
页 |
2、加害给付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 第29
页 |
五、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建构 | 第29-32
页 |
(一)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建构 | 第29-31
页 |
1、法律依据 | 第29
页 |
2、适用范围 | 第29-30
页 |
3、责任构成 | 第30
页 |
4、赔偿金的计算 | 第30-31
页 |
(二)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限制规则 | 第31-32
页 |
1、精神损害必须达到一定程度 | 第31
页 |
2、可预见性规则 | 第31-32
页 |
3、减轻损失规则 | 第32
页 |
参考文献及注释 | 第32-3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