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平台转换下编辑方针的偏移--以《北京青年报》与北青网为例 |
论文目录 | | 内容提要 | 第1-7
页 | 绪论 | 第7-8
页 | 第一章 受众构成、特征及心理的变化 | 第8-17
页 | 一、受众构成状况的变化 | 第8-12
页 | (一) 受众性别比例分析 | 第8-9
页 | (二) 受众主体年龄的差别 | 第9-10
页 | (三) 受众文化程度的差异 | 第10-12
页 | 二、受众特征的变化 | 第12-13
页 | (一) 由"大众性"向"个体性"的转变 | 第12-13
页 | (二) 由"现实"向"虚拟"的过渡 | 第13
页 | 三、受众心理的变化 | 第13-17
页 | (一)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转变 | 第13-14
页 | (二) "信任心理"的流失 | 第14-15
页 | (三) 互动性增加了网络受众的参与感 | 第15-17
页 | 第二章 传播内容上的差异表现 | 第17-25
页 | 一、传播范围的扩大与传播内容的扩充 | 第17-19
页 | (一) 网络打破报纸传播的地域限制 | 第17-18
页 | (二) 由"新闻"为主向"新闻"与"资讯"并驾齐驱的转化 | 第18-19
页 | 二、报纸新闻与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比较 | 第19-22
页 | (一) "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的满足 | 第19-20
页 | (二) "硬新闻"与"软新闻"的取舍 | 第20-21
页 | (三) 由"宣传指导性"向"实用性"靠拢 | 第21-22
页 | 三、新闻标题比较 | 第22-25
页 | (一) "实题"与"虚题"的比较 | 第22-23
页 | (二) 新闻标题"导向作用"的比较 | 第23
页 | (三) 新闻标题"娱乐化"程度的比较 | 第23-25
页 | 第三章 媒体水准的比较 | 第25-32
页 | 一、媒体语言的格调比较 | 第25-28
页 | (一) 确实、严谨、规范——报纸语言的三大特征 | 第25-26
页 | (二) 网络语言简洁平实,但媚俗化趋势明显 | 第26-27
页 | (三) 活跃在论坛与社区中的网络语言 | 第27-28
页 | 二、信息质量"权威度"与"真伪度"的比较 | 第28-30
页 | 三、信息内容"深"与"全"的比较 | 第30-32
页 | 第四章 不同介质特性呈现风格特色差异 | 第32-36
页 | 一、信息量:从"有限"到"无限" | 第32
页 | 二、表现方式:多媒体使网络更加生动活泼 | 第32-33
页 | 三、网络主体的积极主动性显现 | 第33-34
页 | 四、网络环境与网络匿名催生网络平等 | 第34-36
页 | 第五章 报网互动与编辑方针的互补 | 第36-41
页 | 一、报网互动——媒介融合的初级表现 | 第36-38
页 | (一) 报网互动的基本方式 | 第36-37
页 | (二) 报网互动实现优势互补 | 第37-38
页 | 二、不同媒介编辑方针的互补 | 第38-41
页 | (一) 受众的互补 | 第38-39
页 | (二) 传播内容的互补 | 第39
页 | (三) 风格特色的互补 | 第39-41
页 | 结语 | 第41-42
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
页 | 后记 | 第43-44
页 | 中文摘要 | 第44-47
页 | Abstract | 第47-49
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