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
页 |
Abstract | 第4-9
页 |
引言 | 第9-11
页 |
正文 | 第11-54
页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22
页 |
一、青蒿素的发现及来源 | 第11-12
页 |
(一) 青蒿素的发现及历史 | 第11-12
页 |
(二) 青蒿素的来源 | 第12
页 |
二、青蒿素生物合成前体研究现状 | 第12-13
页 |
(一) 青蒿酸 | 第12-13
页 |
(二) 青蒿素B | 第13
页 |
(三) 青蒿烯 | 第13
页 |
三、青蒿素的生物合成路径及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 | 第13-17
页 |
(一)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 | 第13-15
页 |
(二)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及编码的基因 | 第15-17
页 |
四、青蒿素高产的研究 | 第17-20
页 |
(一) 影响青蒿素产量的因素 | 第17-18
页 |
(二) 提高青蒿素产量的手段 | 第18-20
页 |
五、次级信号诱导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概况 | 第20
页 |
六、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
页 |
七、创新思路与设计方案 | 第21-22
页 |
第二章 青蒿素合成基因启动子诱导的表型鉴定 | 第22-28
页 |
一、材料 | 第22-23
页 |
(一) 植物材料 | 第22
页 |
(二) 主要试剂 | 第22
页 |
(三) 主要仪器 | 第22-23
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23
页 |
(一) SA、MJ处理转化烟草 | 第23
页 |
(二) GUS组织化学染色法 | 第23
页 |
(三) 化学分光光度法 | 第23
页 |
三、结果 | 第23-26
页 |
(一) GUS基因表达的定性鉴定 | 第23-25
页 |
(二) GUS基因表达的定量测定 | 第25-26
页 |
四、讨论 | 第26-28
页 |
第三章 SA/MJ诱导青蒿素生物合成基因及其Ca~(2+)相关性 | 第28-36
页 |
一、材料 | 第28
页 |
(一) 植物材料 | 第28
页 |
(二) 主要试剂 | 第28
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28-30
页 |
(一) SA、MJ处理青蒿植株 | 第28
页 |
(二) SA、MJ联合LaCl_3处理青蒿植株 | 第28-29
页 |
(三) 青蒿素合成基因的半定量分析 | 第29-30
页 |
三、结果 | 第30-34
页 |
(一) SA/MJ对ADS、CYP71AV1基因的诱导 | 第30-31
页 |
(二) SA/MJ对CPR基因的诱导 | 第31-32
页 |
(三) Ca~(2+)对SA、MJ诱导ADS基因的影响 | 第32
页 |
(四) Ca~(2+)对SA、MJ诱导CYP71AV1基因的影响 | 第32-33
页 |
(五) Ca~(2+)对SA、MJ诱导CPR基因的影响 | 第33-34
页 |
四、讨论 | 第34-36
页 |
第四章 SA/MJ及外源~1O_2供体对内源~1O_2释放的影响 | 第36-41
页 |
一、材料 | 第36
页 |
(一) 植物材料 | 第36
页 |
(二) 主要试剂 | 第36
页 |
(三) 仪器 | 第36
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36
页 |
(一) SA、MJ处理青蒿植株 | 第36
页 |
(二) RB处理青蒿植株 | 第36
页 |
(三) ~1O_2的检测 | 第36
页 |
三、结果 | 第36-39
页 |
(一) SA、MJ刺激~1O_2释放的时间进程 | 第36-38
页 |
(二) RB处理刺激~1O_2释放的时间进程 | 第38-39
页 |
四、讨论 | 第39-41
页 |
第五章 内源及外源~1O_2在青蒿素合成中的作用 | 第41-48
页 |
一、材料 | 第41
页 |
(一) 植物材料 | 第41
页 |
(二) 主要试剂 | 第41
页 |
(三) 主要仪器 | 第41
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41-42
页 |
(一) 青蒿试管苗的预处理 | 第41
页 |
(二) 样品制备 | 第41
页 |
(三) 青蒿素含量测定 | 第41-42
页 |
三、结果 | 第42-46
页 |
(一) SA、MJ处理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2-44
页 |
(二) RB处理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4-46
页 |
四、讨论 | 第46-48
页 |
第六章 SA和MJ对活性氧水平的调控 | 第48-54
页 |
一、材料 | 第48
页 |
(一) 植物材料 | 第48
页 |
(二) 主要试剂 | 第48
页 |
(三) 仪器 | 第48
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48-49
页 |
(一) GSH含量的测定 | 第48
页 |
(二) CAT活力的测定 | 第48-49
页 |
(三) H_2O_2的检测 | 第49
页 |
三、结果 | 第49-52
页 |
(一) SA、MJ对组织中GSH水平的影响 | 第49-50
页 |
(二) SA、MJ对CAT活力的影响 | 第50-51
页 |
(三) SA、MJ处理对组织中H_2O_2含量的影响 | 第51-52
页 |
四、讨论 | 第52-54
页 |
结语 | 第54-55
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
页 |
附录 | 第63-64
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