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胆道梗阻后门静脉高压不可逆临界点的研究 | 第13-31页 |
1.1 材料 | 第13-14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13页 |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3页 |
1.1.3 主要试剂及其他材料 | 第13-14页 |
1.2 方法 | 第14-18页 |
1.2.1 实验分组 | 第14页 |
1.2.2 测量指标 | 第14-15页 |
1.2.3 制备动物模型 | 第15-16页 |
1.2.4 超声检查 | 第16-17页 |
1.2.5 胆总管及门静脉压力测定 | 第17-18页 |
1.2.6 统计方法 | 第18页 |
1.3 结果 | 第18-26页 |
1.3.1 胆道梗阻手术后动物一般情况 | 第18页 |
1.3.2 胆总管和门静脉压力的变化 | 第18-20页 |
1.3.3 实验组胆道减压前后门静脉压力变化情况 | 第20-21页 |
1.3.4 胆总管内径、门静脉内径、门静脉流速和脾脏大小的变化 | 第21-25页 |
1.3.5 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的变化 | 第25-26页 |
1.4 讨论 | 第26-31页 |
1.4.1 Glisson鞘综合征 | 第26-28页 |
1.4.2 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28页 |
1.4.3 Glisson鞘综合征门静脉高压不可逆的临界点 | 第28-29页 |
1.4.4 胆总管内径、门静脉内径、门静脉流速的变化意义 | 第29-30页 |
1.4.5 血清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的变化意义 | 第30-31页 |
第二章 胆道梗阻后肝脏TGFβ1/Smad3表达、HSC活化及肝脏纤维化检测 | 第31-49页 |
2.1 材料 | 第31-33页 |
2.1.1 实验对象 | 第31页 |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1-32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32-33页 |
2.1.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33页 |
2.2 方法 | 第33-37页 |
2.2.1 肝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 | 第33-34页 |
2.2.2 MASSON染色 | 第34-35页 |
2.2.3 免疫组化检测 | 第35-36页 |
2.2.4 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评分方法 | 第36-37页 |
2.2.5 统计方法 | 第37页 |
2.3 结果 | 第37-46页 |
2.3.1 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 第37-38页 |
2.3.2 Masson染色结果 | 第38-40页 |
2.3.3 α-SMA、TGF-β1、Smad3免疫组化结果 | 第40-46页 |
2.4 讨论 | 第46-49页 |
2.4.1 肝组织病理病理学改变和肝纤维化改变意义 | 第46页 |
2.4.2 免疫组化检测α-SMA的意义 | 第46-47页 |
2.4.3 免疫组化检测TGF-β1/Smad3的意义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文献综述 TGF-β1 与肝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 第5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