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谢榛的诗歌意象批评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章 谢榛诗歌批评简述和意象批评简述 | 第12-24页 | 第一节 谢榛的诗歌批评主张概述 | 第12-14页 | 第二节 谢榛的诗歌批评方法概述 | 第14-18页 | 第三节 意象批评的概念辨析 | 第18-21页 | 第四节 意象批评的渊源及地位 | 第21-24页 | 第二章 谢榛意象批评的运用范围 | 第24-42页 | 第一节 论创作主体 | 第24-28页 | 一、论德才:“德不胜才,犹泛舸中流,舵师失其所主” | 第24-25页 | 二、论胆识:“赋诗要有英雄气象” | 第25-27页 | 三、论知识积累:“扫沙不倦,则好物出” | 第27-28页 | 第二节 论诗歌创作方法 | 第28-33页 | 一、论情景关系:“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 | 第29-31页 | 二、论警句:“孙登请客”法 | 第31-32页 | 三、论辞意关系:“意来如山”、“辞来如松” | 第32-33页 | 第三节 论诗歌审美特征 | 第33-38页 | 一、论奇正相生:“奇正参伍” | 第34-36页 | 二、论气韵生动:“诗有造物” | 第36-37页 | 三、论朦胧诗境:“妙在含糊” | 第37-38页 | 第四节 论鉴赏方法 | 第38-42页 | 一、论直观味诗:“譬如丹柰有色有味,到口即佳” | 第38-39页 | 二、论分析赏诗:“如摘胡桃并栗,须三剥其皮,乃得佳味” | 第39-42页 | 第三章 谢榛意象批评的特征 | 第42-57页 | 第一节 丰富多样的表述形态 | 第42-48页 | 一、多样的比喻形式 | 第42-45页 | 二、多样的意象化批评术语 | 第45-48页 | 第二节 不拘一格的取类用譬 | 第48-53页 | 一、自然物之喻 | 第48-50页 | 二、社会人事之喻 | 第50-53页 | 第三节 独具匠心的象喻说理 | 第53-57页 | 一、诙谐有趣的象喻 | 第53-54页 | 二、“述”与“议”紧密结合 | 第54-57页 | 第四章 谢榛意象批评的价值评判 | 第57-65页 | 第一节 谢榛意象批评对前人的继承 | 第57-60页 | 第二节 谢榛意象批评法在其诗歌批评中的作用和地位 | 第60-63页 | 第三节 谢榛意象批评的现代启示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后记 | 第70-72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