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前言 | 第17-21页 |
第一章 肱骨投掷骨折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致伤机制的有限元分析 | 第21-44页 |
引言 | 第21-22页 |
1.1 材料和方法 | 第22-33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1.1.2 实验方法 | 第22-33页 |
1.1.2.1 数据收集 | 第22-23页 |
1.1.2.2 输入图像 | 第23页 |
1.1.2.3 确定阈值 | 第23-24页 |
1.1.2.4 图像分割填充 | 第24-26页 |
1.1.2.5 生成3D模型 | 第26-27页 |
1.1.2.6 拟合曲面 | 第27-28页 |
1.1.2.7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1.1.2.8 肱骨投掷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1.1.2.9 肱骨投掷骨折致伤机制的有限元分析 | 第30-33页 |
1.2 结果 | 第33-34页 |
1.2.1 正常肱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3页 |
1.2.2 肱骨投掷骨折致伤机制的有限元分析 | 第33-34页 |
1.2.3 肱骨投掷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页 |
1.3 讨论 | 第34-40页 |
1.3.1 有限元分析法的原理及其特点 | 第34-35页 |
1.3.2 建模软件特点 | 第35-37页 |
1.3.3 正常肱骨及肱骨投掷骨折有限元模型的特点及意义 | 第37-39页 |
1.3.4 正常肱骨及肱骨投掷骨折有限元模型有效性的验证 | 第39-40页 |
1.3.5 肱骨投掷骨折致伤机制的有限元分析 | 第40页 |
1.4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第二章 锁定加压钢板与交锁髓内钉固定肱骨投掷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 第44-60页 |
引言 | 第4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4-50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2.1.1.1 实验对象 | 第45页 |
2.1.1.2 实验器材 | 第45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45-50页 |
2.1.2.1 肱骨投掷骨折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2.1.2.2 锁定加压钢板、逆行和顺行髓内钉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2.1.2.3 锁定加压钢板、逆行和顺行髓内钉固定肱骨投掷骨折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2.1.2.4 定义材料属性和边界定义 | 第48-49页 |
2.1.2.5 加载负荷及约束条件 | 第49页 |
2.1.2.6 评价指标 | 第49-50页 |
2.2 结果 | 第50-52页 |
2.3 讨论 | 第52-56页 |
2.3.1 有限元分析法在骨科领域的应用 | 第52-53页 |
2.3.2 有限元分析的局限性 | 第53页 |
2.3.3 锁定加压钢板固定肱骨投掷骨折常用手术入路 | 第53-54页 |
2.3.4 锁定加压钢板固定肱骨投掷骨折常用手术入路 | 第54页 |
2.3.5 研究结果的具体分析 | 第54-55页 |
2.3.6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 第55-56页 |
2.3.8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56页 |
2.4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第三章 动力加压钢板固定肱骨投掷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 第60-75页 |
引言 | 第6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4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3.1.1.1 实验对象 | 第60页 |
3.1.1.2 实验器材 | 第60-61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61-64页 |
3.1.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3.1.2.2 定义材料属性和边界定义 | 第62-63页 |
3.1.2.3 加载负荷及约束条件 | 第63-64页 |
3.1.2.4 评价指标 | 第64页 |
3.2 结果 | 第64-66页 |
3.3 讨论 | 第66-71页 |
3.3.1 肱骨投掷骨折及其治疗特点 | 第66-68页 |
3.3.2 实验目的和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68-69页 |
3.3.3 实验结果的具体分析 | 第69-70页 |
3.3.4 实验结果的意义 | 第70-71页 |
3.3.5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71页 |
3.4 结论 | 第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一 文中医学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 第75-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