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4页 |
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2页 |
1.3 本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12页 |
1.4 本文篇章结构 | 第12-14页 |
第2章 杨宪益、戴乃迭介绍 | 第14-20页 |
2.1 杨宪益、戴乃迭生平概述 | 第14-15页 |
2.2 杨宪益、戴乃迭在翻译界的地位和贡献 | 第15-20页 |
2.2.1 杨宪益、戴乃迭对翻译界的贡献 | 第16-18页 |
2.2.2 杨宪益、戴乃迭在翻译界的地位 | 第18-20页 |
第3章 杨宪益、戴乃迭的翻译活动回眸 | 第20-38页 |
3.1 杨宪益、戴乃迭译作一览表 | 第20-27页 |
3.2 杨宪益、戴乃迭的翻译活动分期研究 | 第27-36页 |
3.2.1 业余译者期(1936 年—1943 年) | 第27-29页 |
3.2.2 职业译者生涯的开始期(1943 年—1952 年) | 第29-31页 |
3.2.3 职业译者生涯的高产期(1952 年—1972 年) | 第31-34页 |
3.2.4 职业译者生涯的顶峰期(1972 年—1986 年) | 第34-36页 |
3.3 杨宪益、戴乃迭的翻译活动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杨宪益、戴乃迭的翻译思想 | 第38-54页 |
4.1 杨宪益、戴乃迭对翻译的几点看法 | 第38-42页 |
4.1.1 对翻译中“可译”、“不可译”因素的看法 | 第38-39页 |
4.1.2 对翻译中“信”、“达”、“雅”的看法 | 第39-40页 |
4.1.3 对诗歌翻译中“内容”与“形式”的看法 | 第40页 |
4.1.4 认为翻译中的“历史距离”可以消除 | 第40-41页 |
4.1.5 杨宪益、戴乃迭的翻译思想小结 | 第41-42页 |
4.2 杨宪益、戴乃迭的翻译思想在其主要译作中的体现 | 第42-50页 |
4.2.1 “信”译“文化负载词” | 第42-48页 |
4.2.2 对诗歌翻译中“内容”与“形式”的处理 | 第48-49页 |
4.2.3 对翻译中“历史距离”的处理 | 第49-50页 |
4.3 杨宪益、戴乃迭的翻译思想解析 | 第50-54页 |
4.3.1 影响杨宪益、戴乃迭翻译思想形成的因素 | 第50-51页 |
4.3.2 杨宪益、戴乃迭翻译思想指导下的翻译特色 | 第51-54页 |
第5章 杨宪益、戴乃迭翻译事业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 第54-58页 |
5.1 杨宪益与戴乃迭的密切合作 | 第54页 |
5.2 中西文化底蕴深厚,跨文化比较能力较强 | 第54-56页 |
5.3 丰富的人生阅历,广泛的兴趣爱好 | 第56页 |
5.4 高尚的译德 | 第56-58页 |
第6章 杨宪益、戴乃迭翻译事业的局限性 | 第58-60页 |
6.1 译者主体性遭受极大的限制 | 第58-59页 |
6.2 译作在英美国家的传播不通畅 | 第59-60页 |
第7章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