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1 前言 | 第13-17页 |
1.1 PM_(2.5)大气污染的形势 | 第13页 |
1.2 国内外PM_(2.5)大气污染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慢性效应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风险评估模型及暴露估计 | 第14页 |
1.2.2 国外PM_(2.5)慢性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PM_(2.5)慢性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PM_(2.5)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生物学依据 | 第16-17页 |
1.3 我国开展PM_(2.5)慢性健康效应研究的必要性 | 第17页 |
2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8-32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3.2 基线数据收集 | 第19-20页 |
3.2.1 PM_(2.5)大气污染数据 | 第19-20页 |
3.2.2 个体特征数据 | 第20页 |
3.2.3 监测点水平的协变量数据 | 第20页 |
3.3 调查对象随访 | 第20-26页 |
3.3.1 数据库匹配 | 第21页 |
3.3.2 现场调查(主动性随访) | 第21-24页 |
3.3.3 现场调查数据的使用 | 第24-26页 |
3.4 结局事件 | 第26页 |
3.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6-31页 |
3.5.1 协变量定义及分类 | 第26-27页 |
3.5.2 描述性分析 | 第27页 |
3.5.3 大气PM_(2.5)与40岁以上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 | 第27-29页 |
3.5.4 分层分析 | 第29页 |
3.5.5 敏感性分析 | 第29-31页 |
3.6 技术路线图 | 第31-32页 |
4 结果 | 第32-42页 |
4.1 基线特征 | 第32-33页 |
4.2 PM_(2.5)大气污染水平 | 第33-34页 |
4.3 随访情况 | 第34-38页 |
4.3.1 全国161个监测点调查对象的随访结果 | 第34-37页 |
4.3.2 8个监测点调查对象的随访结果 | 第37-38页 |
4.4 PM_(2.5)浓度与40岁以上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关联 | 第38-42页 |
5 讨论 | 第42-57页 |
5.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43-49页 |
5.1.1 数据库匹配获得死亡结局的准确性 | 第44-46页 |
5.1.2 随访时间的长短对结果的影响 | 第46-48页 |
5.1.3 亚洲国家的疾病谱与西方国家不同 | 第48页 |
5.1.4 高污染物浓度下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可能趋于平坦 | 第48-49页 |
5.1.5 大气污染物浓度与个体实际暴露水平的差异 | 第49页 |
5.1.6 国内外的PM_(2.5)的成分差异 | 第49页 |
5.2 人群易感性因素 | 第49-52页 |
5.3 调查对象不同入选条件对效应估计值的影响 | 第52-53页 |
5.4 本研究主要优点 | 第53-54页 |
5.5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第54-57页 |
5.5.1 创新性:利用数据匹配方法动态随访死亡结局 | 第54-55页 |
5.5.2 主要局限性 | 第55-57页 |
6 小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100页 |
附录1 PM_(2.5)浓度与40岁以上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相关性结果(基于二水平logistic回归) | 第62-63页 |
附录2 不同分层下PM_(2.5)浓度与40岁以上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相关性结果(基于二水平logistic回归) | 第63-64页 |
附录3 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 | 第64页 |
附录4 慢病危险因素监测2010监测点名单 | 第64-66页 |
附录5 慢病危险因素监测2010调查问卷 | 第66-100页 |
综述 | 第100-106页 |
个人简历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