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图表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衰落” | 第12页 |
· 关注城市转型中公共空间发展机遇 | 第12-13页 |
· 关注重庆城市更新中人民公园的转型 | 第13-14页 |
· 从公共空间角度出发的人民公园空间演变研究 | 第14页 |
· 概念界定 | 第14-19页 |
· 公共空间 | 第14-16页 |
· 城市公园 | 第16-18页 |
· 重庆市中央公园 | 第18页 |
· 三个时间阶段 | 第18-19页 |
· 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对于近代国内公园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 对于重庆建设历史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4页 |
·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研究意义与框架 | 第24-26页 |
·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2 建设兴起:民国时期的中央公园 | 第26-62页 |
· 民国时期公园建设实践及理论概述 | 第26-42页 |
· 历史背景:19 世纪末全国范围内的公园建设运动 | 第26-27页 |
· 理论背景:从《都市与公园论》看民国时期市政公园建设理论发展 | 第27-30页 |
· 规划实践背景:从《安庆市公园计划草案》看民国时期公园建设的规划实践发展 | 第30-32页 |
· 区域发展背景:成都和武汉在民国时期的市政公园建设 | 第32-37页 |
· 重庆中央公园的建设原因辨析 | 第37-42页 |
· 重庆中央公园的建设兴起 | 第42-49页 |
· 中央公园的建设过程 | 第42页 |
· 中央公园与周围城市空间 | 第42-44页 |
· 中央公园内部空间分析 | 第44-49页 |
· 演变梳理:从中央公园到中山公园 | 第49-57页 |
· 迁都重庆后公园发展概述 | 第49-50页 |
· 公园内部空间演变 | 第50-54页 |
· 城市周边空间的演变 | 第54页 |
· 城市其他公园的建设 | 第54-57页 |
· 公园运营与管理 | 第57页 |
· 文化分析:重庆近代社会转型的镜子 | 第57-61页 |
· 民众视角中的中央公园:游乐空间与猎奇心理 | 第57-58页 |
· 政府视角中的中央公园:空间的教化与纪念性植入 | 第58-60页 |
· 中央公园的空间实践:作为历史舞台的公园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3 停滞混乱: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公园 | 第62-76页 |
· 发展概述 | 第62-64页 |
· 短暂复兴 | 第62页 |
· 停滞混乱 | 第62-63页 |
· 最后回暖 | 第63-64页 |
· 演变梳理:从中山公园到人民公园 | 第64-72页 |
· 演进中的外部城市空间 | 第64-67页 |
· 逐渐减小的公园内部公共空间 | 第67-70页 |
· 公共性游乐功能的弱化 | 第70页 |
· 行政地位下降带来的运营困境 | 第70-72页 |
· 文化分析:被压制的公共空间 | 第72-75页 |
· 社会政治权力交织下的弱势的公共空间 | 第72-73页 |
· 集体意象中的公园:从监控改造的对象到“封资修”的代表 | 第73-75页 |
· 小结 | 第75-76页 |
4 走向失落:消费时代的人民公园 | 第76-88页 |
· 发展概述 | 第76页 |
· 演变梳理:衰败的人民公园 | 第76-83页 |
· 城市的演进:快速城市化与人民公园片区衰落 | 第76-78页 |
· 公园内部的演变:空间的衰退 | 第78-80页 |
· 功能的转变:从城市公园到社区公园 | 第80-82页 |
· 运营方式的转变:公共拨款与私有经营 | 第82-83页 |
· 文化分析:权力与资本的争夺下公共空间 | 第83-87页 |
· 稀缺的土地:在城市开发中被逐渐蚕食的公共空间 | 第83-84页 |
· 被异化的公共生活:新型主题公园的兴起 | 第84-85页 |
· 被挪用的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中的营造的公园意象 | 第85-87页 |
· 小结 | 第87-88页 |
5 失落的城市公共空间:人民公园历史衰落动因探究 | 第88-104页 |
· 物质空间维度:空间格局的转变 | 第88-96页 |
· 内部空间演变的影响 | 第88-90页 |
· 城市格局演变的影响 | 第90-96页 |
· 社会维度:公园运营与管理 | 第96-99页 |
· 普遍的公园运营困境:城市资本对公共利益的掠夺 | 第97-98页 |
· 公共空间的管制问题:第三方组织的缺席 | 第98-99页 |
· 历史情境的转移:公园变迁的文化意象溯源 | 第99-102页 |
· 文化分析的理论框架: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 | 第99-100页 |
· 意象变迁与人民公园空间衰败的文化分析 | 第100-102页 |
· 小结 | 第102-104页 |
6 人民公园新的可能:来自历史的“线索”与当下的想象 | 第104-122页 |
· 发展机遇:人民公园的再重视 | 第104-106页 |
· 高密度城市发展对公园的新要求 | 第104-105页 |
· 城市转型对公园提出的新要求 | 第105-106页 |
· 历史的线索 | 第106-107页 |
· 新的文化意象:人民公园与城市设计 | 第107-111页 |
· 渝中半岛城市设计 | 第107-109页 |
· 人民公园复兴规划设计 | 第109-110页 |
· 集体象征资本:新时期的人民公园的文化意象 | 第110-111页 |
· 重建公共空间:转型期中人民公园未来发展建议 | 第111-122页 |
· 制度策略:严格空间管制,最大化保证公共利益 | 第111-113页 |
· 规划策略:从综合的城市设计角度考虑人民公园更新 | 第113-117页 |
· 空间策略:创造城市开放空间 | 第117-120页 |
· 情境策略:营造集体记忆的场所,回归日常生活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8页 |
附录 | 第128-153页 |
A:访谈大纲 | 第128-133页 |
B:主要访谈内容 | 第133-144页 |
C:重庆市人民公园大事记(·) | 第144-146页 |
D:人民公园不同历史时期平面图 | 第146-149页 |
E:重庆历史地图 | 第149-153页 |
F: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