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11-12页 |
二、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 第12-14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一、“第二人生”简介 | 第14-15页 |
二、“第二人生”的特点 | 第15-16页 |
三、基于“第二人生”的虚拟学习环境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一) 国外基于“第二人生”的虚拟学习环境现状 | 第16-19页 |
(二) 国内基于“第二人生”的虚拟学习环境现状 | 第19-22页 |
第三章 “第二人生”的教育潜力 | 第22-34页 |
一、学习动机的维持 | 第22-24页 |
(一) 注意、相关 | 第23页 |
(二) 自信、满意 | 第23-24页 |
二、学习环境中的交互性 | 第24-26页 |
(一) 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 | 第25页 |
(二) 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 第25-26页 |
(三) 学习者与教师的互动 | 第26页 |
三、学习效果的有效提升 | 第26-30页 |
(一) 基于“摩尔庄园”的2D虚拟学习环境的特点 | 第26-27页 |
(二) 基于“第二人生”的3D虚拟学习环境的特点 | 第27-28页 |
(三) 2D与3D虚拟学习环境的学习效果比较分析 | 第28-30页 |
四、学习方式的创造性 | 第30-31页 |
五、基于“第二人生”学习环境的理论依据 | 第31-34页 |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1页 |
(二) 学习共同体理论 | 第31-34页 |
第四章 基于“第二人生”创设学习环境 | 第34-43页 |
一、一般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 | 第34-36页 |
(一) 学习环境的概念 | 第34-35页 |
(二) 学习环境的构成 | 第35-36页 |
二、“第二人生”中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与特征 | 第36-39页 |
(一) “第二人生”中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 | 第36-37页 |
(二) “第二人生”中学习环境的特征 | 第37-39页 |
三、基于“第二人生”的学习环境3D教室设计模型 | 第39-43页 |
(一) 管理区(档案、作业、学习管理) | 第40页 |
(二) 学习情境区(虚拟场景、事件) | 第40页 |
(三) 资源区(预习、共享资源) | 第40-41页 |
(四) 活动区(社团、小组活动,娱乐资源) | 第41页 |
(五) 工具区(学习支架,主要包括搜索引擎和图书馆资源) | 第41-42页 |
(六) 学习共同体区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基于“第二人生”建设学习环境实验 | 第43-57页 |
一、“第二人生”功能工具 | 第43-45页 |
(一) 3D建模工具 | 第43页 |
(二) LINDEN脚本语言 | 第43-44页 |
(三) 音乐演奏功能 | 第44页 |
(四) 在线交流工具 | 第44-45页 |
二、基于“第二人生”学习环境设计原则 | 第45-46页 |
(一) 明确“课程主旨” | 第45-46页 |
(二) 凸显交互性、开放性 | 第46页 |
(三) 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 | 第46页 |
三、基于“第二人生”的虚拟学习环境创设实验 | 第46-57页 |
(一) 实验假设 | 第46页 |
(二) 实验材料 | 第46-48页 |
(三) 实验步骤 | 第48-53页 |
(四) 实验评价 | 第53-5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7-62页 |
一、对基于“第二人生”的虚拟学习环境研究成果的总结 | 第57-58页 |
(一) 对“第二人生”教育潜力的肯定 | 第57页 |
(二) 提出基于“第二人生”的虚拟学习环境设计方案 | 第57-58页 |
(三) 完成基于“第二人生”的虚拟学习环境应用实验 | 第58页 |
二、对我国基于“第二人生”学习环境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预测 | 第58-62页 |
(一) 我国基于“第二人生”学习环境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58-60页 |
(二) 对我国基于“第二人生”学习环境未来发展的展望 | 第60-62页 |
附录1 | 第62-67页 |
附录2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后记 | 第7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