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探析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四) 创新点 | 第13-14页 | 一、国内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其比较 | 第14-21页 | (一) 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及其作用 | 第14-15页 | 1. 职业素质教育的界定 | 第14页 | 2. 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作用 | 第14-15页 | (二) 国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特点 | 第15页 | 1. 比较注重课堂教育 | 第15页 | 2. 教学目标具有单一性 | 第15页 | 3. 职业素质教育处于起步阶段 | 第15页 | (三) 国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特点 | 第15-17页 | 1. 职场教育为主,课堂教育为辅 | 第16页 | 2. 教学目标向综合性发展 | 第16-17页 | 3. 职业教育已渐成体系 | 第17页 | (四) 国内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比较 | 第17-21页 | 1. 培养目标不同 | 第17-18页 | 2. 教学模式不同 | 第18-19页 | 3. 培养方式不同 | 第19-21页 | 二、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面临的任务和问题 | 第21-28页 | (一)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 第21-23页 | 1. 职业素质教育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 第21-22页 | 2. 职业素质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 第22页 | 3. 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教改的需要 | 第22-23页 | (二)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面临的任务 | 第23-24页 | 1. 尽快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 第23页 | 2. 认识和把握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 | 第23-24页 | 3. 改革和创新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模式 | 第24页 | (三)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 第24-28页 | 1. 教育理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 第25页 | 2. 师资队伍不适应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 | 第25页 | 3. 高等职业教育定位有待与时俱进 | 第25-26页 | 4. 职业素质教育管理系统尚不完善 | 第26页 | 5. 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相对狭窄 | 第26-28页 |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 第28-36页 | (一) 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 第28-33页 | 1. 职业道德价值观的教育 | 第28页 | 2. 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 第28-32页 | 3. 职业道德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 第32-33页 | (二) 职业技能素质教育 | 第33页 | 1.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 第33页 | 2. 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素质 | 第33页 | (三) 职业精神素质教育 | 第33-36页 | 1.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 第33-34页 |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 第34页 | 3. 培养学生技术创新的精神 | 第34-36页 | 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 | 第36-42页 | (一) 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 第36-37页 | 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 第36页 | 2. 培养职业意识,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 第36-37页 | (二) 加强第一课堂职业技能能力的培养教育 | 第37-38页 | 1. 理论教学要体现“够用、必需”的原则 | 第37-38页 | 2. 课程建设与授课内容要倾向职业资格考试 | 第38页 | 3. 改革职业教育的考核方式 | 第38页 | (三) 建立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 第38-40页 | 1. 打造以职业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 | 第39页 | 2. 建立适应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模块 | 第39-40页 | (四) 完善第三课堂,通过第三课堂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精神素质教育 | 第40-42页 | 1. 完善第三课堂量化指标 | 第40-41页 | 2. 完善第三课堂专业化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问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8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