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产登记机关法律责任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
页 | Abstract | 第6-10
页 | 引言 | 第10-12
页 | 第1章 不动产登记机关的设定 | 第12-22
页 | · 不动产登记机关设立的国外(地区)立法例比较 | 第12-14
页 | · 由地方法院作为不动产登记机关 | 第12-13
页 | · 以地方行政机关作为不动产登记机关 | 第13
页 | · 托伦斯登记制度下的土地登录局 | 第13-14
页 | · 我国不动产登记机关现状 | 第14-17
页 | · 设置分散,行政管理色彩浓厚 | 第14-15
页 | · 登记依据各不相同,政出多门 | 第15
页 | · 权利不清,责任模糊 | 第15-16
页 | · 登记档案不公开,公示作用落空 | 第16-17
页 | · 良好登记机关的设立要求 | 第17
页 | · 我国不动产登记机关的设置方案及分析 | 第17-19
页 | · 选择司法机关为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机关 | 第17-18
页 | · 选择行政机关为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机关 | 第18-19
页 | · 另设专门行政机构作为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机关 | 第19
页 | · 成立具有服务功能的中介性质的登记机构作为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机关 | 第19
页 | · 构建适合中国的统一不动产登记机关 | 第19-22
页 | · 在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之中,当选行政机关 | 第20-21
页 | · 在土地机关与其他机关之间,当选土地机关 | 第21-22
页 | 第2章 确定不动产登记机关赔偿责任的法律基础 | 第22-35
页 | · 缘于登记行为的性质 | 第22-27
页 | · 学界对不动产登记性质的不同认识 | 第22-23
页 | · 不动产登记性质的确定 | 第23-27
页 | · 从不动产登记制度模式分析 | 第27-29
页 | · 域外不动产登记制度模式考察 | 第27-28
页 | · 我国现行的不动产登记制度 | 第28-29
页 | · 登记制度模式对不动产登记机关赔偿责任的要求 | 第29
页 | · 从不动产登记机关的审查方式分析 | 第29-35
页 | · 国外不动产登记机关审查方式概况 | 第30
页 | · 我国关于不动产登记审查方式的争议 | 第30-31
页 | · 对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的重新认识 | 第31-32
页 | · 我国不动产登记审查方式的确定 | 第32-35
页 | 第3章 不动产登记机关的赔偿责任 | 第35-54
页 | · 不动产登记机关赔偿责任的性质 | 第35-37
页 | · 不动产登记机关的赔偿情形 | 第37-38
页 | · 基于登记机关的过错产生的赔偿 | 第37-38
页 | · 基于登记机关和申请人或第三人的"混合过错"产生的赔偿责任 | 第38
页 | · 登记错误的界定 | 第38-42
页 | · 不动产登记机关赔偿责任的国外立法例 | 第42-43
页 | · 形式主义登记对登记错误的赔偿 | 第42-43
页 | · 实质主义登记对登记错误的赔偿 | 第43
页 | · 不动产登记机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 第43-46
页 | · 不动产登记机关的赔偿范围 | 第46-47
页 | · 不动产登记机关国家赔偿责任的风险分散 | 第47-54
页 | · 建立严格的不动产登记人员准入制度 | 第48
页 | · 建立登记机关的追偿机制 | 第48-49
页 | · 引入不动产登记法定公证前置程序 | 第49-52
页 | · 设置不动产登记赔偿基金 | 第52-54
页 | 结论 | 第54-55
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
页 | 致谢 | 第59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