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0
页 |
Abstract | 第10-12
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1
页 |
1 引言 | 第12-13
页 |
2 猪繁殖性状的QTL和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3-21
页 |
· 基因组扫描法定位繁殖性状的QTL | 第13-17
页 |
· 排卵率 | 第13-14
页 |
· 黄体数 | 第14
页 |
· 产仔数 | 第14
页 |
· 初情期 | 第14-15
页 |
· 妊娠期 | 第15
页 |
· 子宫长度 | 第15
页 |
· 乳头数 | 第15-17
页 |
· 初生重 | 第17
页 |
· 候选基因法及繁殖性状候选基因 | 第17-21
页 |
· 雌激素受体基因(Estrogen Receptor,ESR) | 第17
页 |
· 促卵泡激素β亚基基因 | 第17-18
页 |
· 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 | 第18-19
页 |
· 视黄酸受体γ和视黄醇结合蛋白4 | 第19
页 |
· 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基因 | 第19
页 |
· Booroola基因 | 第19-20
页 |
· 肥胖基因(obesity,OB;现在又称Leptin基因,LEP) | 第20
页 |
· 骨形成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15,BMP15) | 第20-21
页 |
3 哺乳动物分娩的启动机制 | 第21-26
页 |
· 胎儿在分娩启动中的作用 | 第21-22
页 |
· 神经系统在分娩启动中的作用 | 第22
页 |
· 内分泌系统在分娩启动中的作用 | 第22-25
页 |
· 催产素 | 第23
页 |
· 孕酮 | 第23-24
页 |
· 雌激素 | 第24
页 |
· 前列腺素 | 第24-25
页 |
· 松弛素 | 第25
页 |
· 免疫因素与分娩的启动 | 第25
页 |
· 物理因素对分娩的启动的影响 | 第25
页 |
· 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 第25-26
页 |
4 新候选基因的筛选 | 第26
页 |
5 三个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6-31
页 |
· HSD11B1(11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1)基因 | 第26-28
页 |
· PGHS2(prostaglandin H synthase-2)基因 | 第28-29
页 |
· MyoG(myogenin)基因 | 第29-31
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2
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2-40
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2-34
页 |
· 试验动物血样 | 第32
页 |
·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32
页 |
· 缓冲液及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32-34
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4
页 |
· 试验所用引物 | 第34
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4-40
页 |
· 猪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4-35
页 |
· 基因组DNA浓度的测定和质量检测 | 第35
页 |
· 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35-36
页 |
· 猪HSD11B1、PGHS2基因克隆和测序 | 第36-38
页 |
· PCR产物的回收 | 第36
页 |
· 纯化的PCR扩增片段的克隆 | 第36-37
页 |
· 阳性克隆子的鉴定及序列测定 | 第37-38
页 |
· 猪各个基因部分基因组片段的扩增、检测、酶切及电泳分型 | 第38
页 |
· 猪HSD11B1、MyoG和PGHS2基因部分片段的扩增 | 第38
页 |
· PCR产物的检测 | 第38
页 |
· 酶切反应条件 | 第38
页 |
· PCR扩增产物的SSCP分析 | 第38-39
页 |
· 数据处理分析 | 第39-40
页 |
· 统计软件 | 第39
页 |
· 基因效应统计分析模型 | 第39-40
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0-57
页 |
1 HSD11B1基因的遗传效应分析 | 第40-45
页 |
· 对HSD11B1基因进行测序比对发现的SNPs | 第40
页 |
· HSD11B1基因PCR扩增结果 | 第40-41
页 |
· 酶切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型结果 | 第41
页 |
· HSD11B1位点在群体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 第41-43
页 |
· HSD11B1基因型与妊娠期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43-45
页 |
2 MyoG基因的遗传效应分析 | 第45-52
页 |
· MyoG PCR扩增结果 | 第45-46
页 |
· 酶切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型结果 | 第46-47
页 |
· MyoG位点在群体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 第47-48
页 |
· MyoG基因型与妊娠期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48-51
页 |
· MyoG基因型与产仔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51-52
页 |
3 PGHS2基因的遗传效应分析 | 第52-57
页 |
· 对PGHS2基因进行测序比对发现的SNPs | 第52
页 |
· PGHS2基因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型结果 | 第52-53
页 |
· PGHS2位点在群体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 第53-55
页 |
· PGHS2基因型与妊娠期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55-57
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57-62
页 |
1 分析影响妊娠期长短的因素 | 第57
页 |
2 关于候选基因的筛选 | 第57-58
页 |
3 基因序列多态的筛查 | 第58
页 |
4 三个候选基因的遗传效应分析 | 第58-60
页 |
· HSD11B1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 第58-59
页 |
· MyoG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 第59
页 |
· PGHS2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 第59-60
页 |
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0
页 |
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下一步值得研究的工作 | 第60-62
页 |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0
页 |
· 下一步值得研究的工作 | 第60-62
页 |
· 进一步扩大样本的品种和数量 | 第60
页 |
· 在细胞和整体水平上鉴定基因功能 | 第60
页 |
· 研究与其它基因的关系 | 第60-61
页 |
· 继续寻找新的候选基因 | 第61-62
页 |
小结 | 第62-63
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
页 |
致谢 | 第6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