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
页 |
Abstract | 第8-10
页 |
1 绪论 | 第10-19
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
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
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1
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
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5
页 |
· 国内关于我国农民问题的研究现状介绍 | 第11-13
页 |
· 对培育新型农民的研究 | 第13-15
页 |
· 研究设计 | 第15-19
页 |
· 理论依据 | 第15-16
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
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
页 |
· 研究的创新 | 第16
页 |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6-19
页 |
2 我国培育新型农民的政策及部分地区培育的情况 | 第19-20
页 |
3 武鸣县培育新型农民的措施 | 第20-30
页 |
· 以“双培双促”活动为契机注重乡土人才的培养,培育农村骨干队伍,发挥新型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 | 第20-24
页 |
· 吹响前奏曲 | 第20
页 |
· 农村优秀经纪人党员化,促进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 第20-21
页 |
· 增强农村党员的实用技能和“双带”能力,促进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 | 第21-23
页 |
· “双培双促”结硕果 | 第23-24
页 |
· 采取多种有效和针对性强的培训,培育农村劳动力 | 第24-27
页 |
· 以就业培训为切入点,培育农村劳动力 | 第24-25
页 |
· 以学校教育为先导,武鸣县切实落实农村基础教育培训,注重高中职业学校教育 | 第25
页 |
· 因地制宜,探索培训模式 | 第25-27
页 |
· 积极探索增收新路子,为培育新型农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 第27-28
页 |
· 传统特产焕发魅力 | 第27
页 |
· “绿色银行”持续发展 | 第27-28
页 |
· 特色经济促农发展 | 第28
页 |
· 开展文艺、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培育新型农民奠定浓厚的精神文明氛围 | 第28-30
页 |
4 培育新型农民存在的问题 | 第30-37
页 |
· 培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2
页 |
· 培训理念与社会响应反差较大 | 第30
页 |
· 培训规模偏小,投入不足 | 第30
页 |
· 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不相一致 | 第30-31
页 |
· 培训形式单调,培训对象流动性大 | 第31
页 |
· 政府统筹力度不够,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 第31
页 |
· 农村职业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办学模式单一、管理体制不顺 | 第31
页 |
· 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状况欠佳,课程内容陈旧、科技含量低,不能满足农民的教育需求 | 第31-32
页 |
· 从培育的效果即农民的素质现状间接的来看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7
页 |
· 农民的市场意识不高,缺乏进取和创新精神 | 第32-33
页 |
· 农民的政策认可度不高,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 第33
页 |
· 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依然落后 | 第33-34
页 |
· 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 第34-35
页 |
· 农民劳动技能低,有一技之长的较少 | 第35-36
页 |
· 农民增收渠道狭窄 | 第36
页 |
· 农民的生活环境脏、乱、差 | 第36-37
页 |
5 武鸣县新型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第37-38
页 |
6 武鸣县新型农民培育的对策 | 第38-44
页 |
· 明确对农民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范畴 | 第38-40
页 |
· 明确素质教育的对象 | 第38
页 |
· 明确素质教育的任务 | 第38-39
页 |
· 明确素质教育的形式 | 第39
页 |
· 加强素质教育基地建设 | 第39-40
页 |
· 加强对农民素质教育的几种对策 | 第40-44
页 |
7 探讨 | 第44-46
页 |
· 关于新型农民的培养目标:“全能型”还是“专业型” | 第44
页 |
· 新型农民的产生可能伴随的风险探讨 | 第44-46
页 |
附录 1 访谈调查提纲 | 第46
页 |
附录 2 | 第46-47
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
页 |
致谢 | 第4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