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0 前言 | 第1-9
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4
页 |
1.1 手性和手性化合物 | 第9
页 |
1.2 手性识别 | 第9-15
页 |
1.2.1 手性识别及其重要性 | 第9-10
页 |
1.2.2 手性识别的方法 | 第10-15
页 |
1.3 电化学发光 | 第15-24
页 |
1.3.1 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 | 第16-17
页 |
1.3.2 三联吡啶合钌金属络合物的电化学发光 | 第17-24
页 |
2 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电化学发光识别(Ⅰ)使用溶液型电化学发光试剂 | 第24-40
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4-26
页 |
2.1.1 试剂与仪器 | 第24-25
页 |
2.1.2 实验装置 | 第25
页 |
2.1.3 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作 | 第25-26
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27
页 |
2.2.1 D,L-脯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最大光强差异电位的确定 | 第26-27
页 |
2.2.2 不同浓度范围线性关系的测定 | 第27
页 |
2.2.3 氨基酸对映异构体中(C_L/C_(+L))百分比组成与光强的工作曲线 | 第27
页 |
2.2.4 计时电量法测定 | 第27
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7-34
页 |
2.3.1 脯氨酸对映异构体的电化学发光识别 | 第27-30
页 |
2.3.2 苯丙氨酸对映异构体的电化学发光识别 | 第30-32
页 |
2.3.3 酪氨酸对映异构体电化学发光强度与电位的变化关系 | 第32-33
页 |
2.3.4 应用电化学发光强度直接计算D或L-氨基酸的浓度 | 第33-34
页 |
2.4 手性识别机理的探讨 | 第34-37
页 |
2.5 计时电量法对立体选择性的验证 | 第37-40
页 |
3 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电化学发光识别(Ⅱ)使用壳聚糖包埋三联吡啶合钌/SiO_2膜 | 第40-55
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0-42
页 |
3.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40
页 |
3.1.2 实验装置 | 第40-41
页 |
3.1.3 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 | 第41-42
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2-43
页 |
3.2.1 D,L-脯氨酸、苯丙氨酸电化学发光强度与电位关系曲线 | 第42
页 |
3.2.2 不同浓度范围线性关系的测定 | 第42
页 |
3.2.3 氨基酸对映异构体中(C_L/C_(D+L))百分比组成与光强的工作曲线 | 第42-43
页 |
3.2.4 计时电量法测定 | 第43
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3-49
页 |
3.3.1 膜复合电极对脯氨酸对映异构体的电化学发光识别 | 第43-45
页 |
3.3.2 膜复合电极对苯丙氨酸对映异构体的电化学发光识别 | 第45-48
页 |
3.3.3 应用电化学发光强度直接计算D或L-氨基酸的浓度 | 第48-49
页 |
3.4 手性识别机理的探讨 | 第49-51
页 |
3.5 计时电量法对膜中立体选择性的验证 | 第51-55
页 |
3.5.1 计时电量法对膜中脯氨酸立体选择性差异的验证 | 第51-52
页 |
3.5.2 计时电量法对膜中苯丙氨酸立体选择性差异的验证 | 第52-53
页 |
3.5.3 实验结果讨论 | 第53-55
页 |
4 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电化学发光识别(Ⅲ)使用手性识别探针 | 第55-62
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5-56
页 |
4.1.1 药品与仪器 | 第55
页 |
4.1.2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 第55
页 |
4.1.3 电化学发光手性探针的制备 | 第55-56
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56-58
页 |
4.2.1 阿拉伯糖浓度对膜稳定性的影响 | 第56-57
页 |
4.2.2 电化学发光手性探针对脯氨酸对映体的手性识别 | 第57-58
页 |
4.2.3 电化学发光手性探针对苯丙氨酸对映体的手性识别 | 第58
页 |
4.3 手性识别机理的探讨 | 第58-62
页 |
结论 | 第62-63
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
页 |
致谢 | 第68-69
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69-70
页 |